基本內容
此拳,以剛健有力,樸實無華而著稱於眾。出拳、發拳、震腳,皆忌導氣,以氣摧力,內外結合。講究手、腿、眼、身、步。手法:單拳、雙拳、十字拳、魁星拳,單掌、雙掌、十字掌、花手掌。腿法:單腿、起腿、飛腿、提腿。眼法:神速、準確,手到眼到,手眼相合。身法:進、退、閃、展。步法:馬襠步、前弓後箭步、白鶴掠翅步等。拳械套路有:上石頭、下石頭、曦陽掌、六家式,單刀、戚門十三劍等。
石頭拳,源於三國魏文帝時期,盛於北朝宣武帝、孝明帝年間。此拳,風行於北方諸省,以山東、河南、河北較為普及。從唐肅宗時,開始由北向南流傳。
民國初期,武術大師唐殿卿將石頭拳傳入江蘇和安徽。唐殿卿曾從三個回族師傅,所以特別喜愛回族傳人,如林顯明、林廣陵、石保明、艾玉恭、林仙福等;所收漢族徒弟有金一明、劉紹臣、楊恆壽、劉聲如、劉海龍、劉伯川、陳崑山、范世海、魏四、徐文全、劉襄國、林柏堅等,盡皆學有建樹,成為上個世紀揚州武術的中堅。在合肥所傳弟子中,成名的有楊友成、周志海、吳重光、李世清、宋武、余應生、王品先、劉敬明等人。安徽王品先再傳王明熙。唐殿卿在山東曾傳曦陽掌給師弟米傳宗。
石頭拳歷史
石頭拳,據史料記載為清末河南商丘籍的武術大家唐殿卿(約公元1850~1926年)所傳。該拳在清道光年以前由唐家內傳,至鹹豐、同治年時,唐殿卿的家父與二伯父應河南嵩山少林寺之邀前往寺內傳播武藝,將此古石頭拳授予僧眾數十人,並以“上石頭拳”與“下石頭拳”命名。唐殿卿即自少年時代起,就得家父及其家族中多位長輩們的悉心指導,不但全盤繼承了唐家的系列武藝,且更以“上下石頭拳”及“石頭母拳”為拿手技藝。青年時代,唐殿卿開始仗技闖蕩江湖,由於其武藝高強且為人有禮,故被光緒初年的兩江總督署大將軍李德貴及標營把總李存義等圈內大家譽為“南京到北京,神手唐殿卿”。
《秘本石頭拳圖說》
系唐殿卿於光緒34年在南京三茅宮設點傳藝時演示的“石頭母拳”,並由唐之弟子金一明(南京中央國術館編審處副編審處長兼首席編審員)學會後委託李松如(南京中央國術館顧問兼董事會董事)先生親筆繪圖並手抄文字,製成孤本影印件。
石頭拳,因其拳趟走勢步履堅硬且招數之中震腳頗多,手法每每出招剛強猛烈、整體發力爆氣十足,故與山中石頭冠名,是為此拳之名稱。這趟石頭母拳由此也特別適宜年輕力壯者演練。另外,在提供此趟石頭拳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中,向南京中華傳統武術培訓學校圖書室古籍善本資料庫借閱了《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首期教授班講義》上卷與下卷並照原手抄孤本掃描,在此謹向該校表示謝意。
石頭拳術秘訣
第一路
一、立正
立正姿勢:兩足跟在一線上,兩足尖成八字形,兩腿膝挺直,兩臂掌垂直,全體端正,面目前視。(圖1)
二、分手
1、兩臂掌成正掌(拇指在上)向前平方伸直,與肩成水平線,同時左足向前一步,面目前視。(圖2)
2、將左右兩臂掌各分向左右平方成一字形,同時左足立線,右足向前鏇轉向左足右方一步立下。(圖3)
3、兩臂掌由兩側落至腰部轉成仰掌(掌面向上)曲肘向後,兩掌緊貼腰部的同時左足向右足立線,靠齊立定。(圖4)
三、並蹬
1、將右足提高,足尖向下,曲膝角向前,面目向左。(圖5)
2、右足用力蹬地,左足急速提高,仍同右足前項姿勢,同時兩仰掌微伸向前,由下方往後上方劃弧反轉成平掌,貼置腰部。(圖6)
3、左足用力落地,同時兩腿下蹲兩臂猛向下方垂直下撐,掌面子式向下,腿面約平,身體務正直,不可前俯。面目仍向左方。(圖7)
四、雙掌
跨左足向左一大步,同時身體向左轉,左腿弓曲膝角關面,向右大腿面約平度,右腿伸直,後方兩足尖半面向右成前弓後之姿勢,同時兩臂掌戶向前平方伸直,成正掌面目前視。(圖8)
五、連步雙掌
1、右腿向左腿前方伸出,足面子度,左腿獨立,務穩切不可兩側而歪斜,同時兩臀掌(正掌)從左向下鏇轉至右方平度,右臂掌伸直,右方左臂曲貼胸部,掌約在右肋下部,身體正直,面目前面。(圖9)
2、右足向前落下一大步,兩腿仍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兩臂掌從右向上鏇轉至左平方,仍如前變掌姿勢。(圖10)
六、花手單掌
1、兩臂掌互成交叉,落至腹部,成正掌左臂掌內貼腹,右臂掌在左臂外部,惟兩下半臂交叉,其餘姿勢均同前式。(圖11)
2、右臂掌由左下方向上鏇轉至右平度,同時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鏇轉至左平方成一字形。(圖12)
3、右臂掌由右向下鏇轉至胸下,掌外部約兩手腕上部互成交叉,兩臂同時鏇轉。(圖13)
4、左臂掌腕由右掌腕上部(兩掌約離許寸)向外鏇轉至右掌下方,將掌變成拳,緊貼腰部,曲臂肘僅休向後。同時,右臂掌由左掌腕下部向懷內鏇轉至左掌腕上部直向前左背,掌由左向上鏇轉至胸下,在右臂平方仲擊兩腿足架勢仍如前式。(圖14)
七、魁星獨立
1、身體半面向左,同時左臂伸向後平方將拳成正掌,兩臂掌似呈一字形。(圖15)
2、身體向右轉成右正面,兩腿直起,兩足原地不動,惟兩足尖約轉適當度數,同時右臂掌由前下方隨身轉至右平方,左臂掌由後向上隨身轉至左平方亦成一字形。(圖16)
3、身體向左轉成正面,同時右臀掌成拳(正拳),向首上方伸直,臂約貼於耳部。左臂掌成拳(仰拳)收回貼至腰部,肘角向後,右腿亦同時原地立穩,即將左腿提高腿面務平膝角向前,足尖向下。以上動作均屬同時。(圖17)
八、恨步拳
1、左足落下,立於右足一線其餘姿勢仍同上式。(圖18)
2、右足提高,隨即用力著地,仍落原地成一恨步。同時兩腿下蹲,腿面平度,身體正直,左拳成仰拳,掌面向上,向前下方伸直。右臂拳(仰拳)亦同時由上方向前下方左掌面一擊。(圖19)
九、花手勾掌
1、身體直起,左足退後半步,兩腿成交叉形,同時身體向右轉成正面,右拳成,掌左掌由右臂內方穿疊在右掌臂上部,左掌面向上成仰掌,右掌面向下成平掌,兩臂貼抱胸部,面目右視。(圖20)
2、右足向左足右方半步,以足尖懸立,足尖膝角向右前方,同時左臂掌由右肩向面首上部此時掌心向面部作操勢(反掌面向外),鏇轉至左平方,成正掌,右臂掌由左向下鏇轉至右平方,兩臂掌成一字形。(圖21)
3、右足再向右半步落實直立,左足隨之向右半步,足尖向左懸立,膝耍微曲,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下鏇轉至右肋下,曲臂貼胸反掌面向外,拇指向下轉成反掌。(圖22)
4、兩腿下蹲以左足尖懸立蹬下,大腿面平為合格。右膝向前,左膝平面向左,同時右臂掌在右方作一鏇轉曲下向外,曲臂肘角向下,曲掌成鷹爪,掌背向上張拇指,五指向指下垂式,手拗與肩平。(圖23)
第二路
十、馬襠一字掌
1、將左足向左半步落實,腿蹬平,膝角與足尖相對,成馬襠姿勢。同時右臂勾掌伸直,右平方向前平方拂至左肩處(正掌),曲臂貼於左臂外部,面目向左注視(在左足向左半步時面目應同時向左注視),身體不可前傾。(圖24)
2、將左右兩臂掌由胸前平方各分向左右平方伸直,與肩成水平線成一字形。(圖25)。
十一、馬襠捕拳
1、將左臂屈肘貼緊左腰部,掌置胸前,拇指張直向上,掌面向右。同時,右臂掌由右向下鏇轉至左臂外方,拇指向下(反掌),作抓勢,向首上部成拳(圖26)。
2、右臂掌面反向外方,拇指(反掌)向下作抓勢,向首上部成拳(反拳)轉至頭之右上方。同時,左臂掌成拳,由懷內向左平方直伸擊出(轉成正拳)(圖27)。
十二、花手單掌
1、身體向左轉成正面,兩腿成前弓後箭姿勢(左腿弓曲右腿伸直,後方足尖半面向右)。同時,兩臂拳成正掌,由前方轉落至腹部成交叉式(兩小臂交叉將右臂在左臂外部)面目向前視(圖28)。
2、右臂掌由左下方向上鏇轉至右平度(轉成平掌)。同時,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鏇轉至左平度(轉成平掌),兩臂成一字形(圖29)。
3、右臂掌由右向下鏇轉至胸下。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上鏇轉至胸下,在右臂外部互成交叉,約在兩手腕上部(圖30)。
4、左臂掌腕上部(兩掌約離寸許)向外鏇轉至右掌下方,將掌成舉貼至腰部,曲肘向後(盡體所至)。同時,右臂掌由左掌腕下部向懷內鏇轉至左掌腕上部,直向前平方仲擊。兩掌互成鏇轉,兩腿仍是前弓後箭姿勢(圖31)。
十三、穿掌勾羅手
l、身體向右轉的同時,左足轉向右足前約一步,足尖懸立,膝向前方微曲,雙手置胸前,將左拳成掌(正掌)穿向右臂掌內部成交叉式,面目前視(圖32)。
2、兩腿原地下蹬(左足尖仍懸立蹬勢,以左腿面平為合度),身體半面向左(不可前俯)。同時,左臂掌(正掌)由右掌內方穿向前上方(掌尖約齊額部)。右臂掌亦同時向後方成勾羅於(五指撮攏,指端向上)(圖33)。
十四、進步上擊掌
1、將左足向前半步落實,右腿伸直在後方,左腿弓曲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左臂掌鏇轉向右由下而至左上方(頭頂上方),轉成一周成反掌。(圖34)。
2、將右足邁向左足前,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將右臂之勾掌成拳(拳背向前),向後直向前上方左掌擊去(左掌掘右拳背)(圖35)。
十五、花手勾掌
1、左腿向右半步,兩腿成交叉式。同時,兩臂下落曲貼胸部,將右拳成掌,掌面向下,左掌面向上(仰掌),身體半面向右(圖36)。
2、右足向左足之右方半步,足尖懸立(向右,膝微曲)。同時,左臂掌由右肩向而首上部(此時手掌心向面部)作操勢(反掌面向外)轉至左平方。右臂掌則由左向下鏇轉至右平方成一字形(兩臂掌均正掌)(圖37)。
3、右足再向右半步落實(腿直),左足隨之向右半步足尖懸立(向左膝微曲)。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下鏇轉至右脅下,屈臂貼胸反掌面向外,拇指向下(圖38)。
4、兩腿下蹬(以左足尖懸立蹲下,以大腿面子為合格),右膝向前,左膝半面向左。同時,右臂掌在右方作一鏇轉(山下向外),曲臀肘角向下,曲掌成鷹爪勢(張開拇指,掌拗向上,五指下垂),手拗與肩平(圖39)。
十六、一字掌
1、將左足向左半步落實,腿蹬平,膝角與足尖相對,成馬襠姿勢。同時右臂勾掌伸直,右平方向前平方拂至左肩處(正掌),屈臂貼於左臂外部,面目向左注視(在左足向左半步時面目應同時向左注視),身體不可前傾(圖40)。
2、將左右兩臂掌由胸前平方各分向左右平方伸直,與肩成水平線成一字形(圖41)。
十七、捕拳
1、將左臂屈肘貼緊左腰部,掌置胸前拇指張直向上,掌面向右。同時,右臂掌由右向下鏇轉至左臂外方,拇指向下(反掌),作抓勢,向首上部成拳(圖42)。
2、右臂掌面反向外方,拇指(反掌)向下作抓勢,向首上部成拳(反拳)轉至頭之右上方。同時,左臂掌成拳,由懷內向左平方直伸擊出(轉成正拳)(圖43)。
十八、花手復蓋擊掌
1、身體向左轉,左足收回半步(足尖懸立,膝角微曲向前)。同時,兩臂拳成平掌(掌面向下)落至腹部互成交叉(左臂掌在右臂掌之內方)(圖44)。
2、右臂掌成反掌(拇指在下,掌面向外)由左下方向上鏇轉至右下方,曲臂肘向後(轉成正掌,掌面向內,拇指在上)置於腰部。同時左臂掌(平掌)由右向下鏇轉至左上方(轉成反掌),在頭之上部(臂微曲,肘角向左)(圖45)。
3、左足向前半步,將兩腿成前弓後箭姿勢(見前)。同時,左臂掌轉成平掌,向下蓋至胸前成平拳(見前)。曲臂肘角向後轉,拳成仰拳,貼至腰部。同時,右臂正掌(見前),由胸前左掌之內部向前平方直伸而擊出,面目前視(圖46)。
第三路
十九、白鶴掠翅掌
1、左拳化成仰掌(掌面向上,部成交叉式(兩掌轉成平掌),然後兩臂平掌各分向左右平方成一字形。同時,左足退至右足前方半步(圖47)。
2、左臂掌伸向頭部上方(微向前),臂微曲,肘角向左(掌已轉成反掌)。同時,右臂掌曲落至於腰部(掌轉成正掌肘角向後)(圖48)。
3、左臂掌轉成平掌由面前向下蓋至胸前,曲臂貼胸轉成反掌,置於右脅下部。同時,右臂正掌由胸前經左臂掌內部伸向右平方成仰掌(圖49)。
4、右臂掌向左臂肘角部作巴佛勢,然後將左右兩臂掌(轉成平掌)同時往胸下鏇轉,各分向左右(撮攏指端向下,手腕約平頭部)(圖50)。
第三路
二十、左單掌
人身體向左轉45度,左足向左前方邁一步,右足跟隨之懸起;腿膝微屈於後方,同時,兩臂手成平掌引落至腹部,轉成正掌,互成交叉,右臂在左臂外部(圖51)。
2、有足上二步置於左足前,左足跟隨之懸起,腿膝微屈,同時,右臂反掌由左向上鏇轉至右平方,轉成平掌的同時,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鏇轉至左平方(圖52)。
3、左足再上一步置於右足前,右足跟抬起,腿膝微屈,同時,右臂平掌向有下鏇轉至左肋部,屈臂貼胸反掌置於肋下(圖53)。
4、右足向左足靠攏立定,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上鏇轉,經右臂外部向下,轉復至左平方,反掌擊出,面目注視左掌方向(圖54)。
二十一、右單掌
1、身體面目向右轉,右足向右前方一步,左足跟隨懸起腿微屈,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下至右臂外部成平掌,兩臂掌互成交叉式(圖55)。
2、左足向右足前上一步,右足跟隨之懸起,腿微屈,同時,左臂掌轉成反掌,由右向上鏇轉至左平方,轉成平掌。右臂掌由左向下鏇轉至右平方一成字形(圖56)。
3、右足再向左足前上千步,左足跟抬起,腿膝微屈,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下鏇轉至右肋下屈臂貼胸反掌置於右肋部(圖57)。
4、左足向右足立線靠攏立定,同時,右臂掌從右向上鏇轉經左臂外部向下轉後至右平方以反掌擊出,面目注視右掌方向(圖58)。
二十二、進步獨立掌
1、身體向左轉45度,左足向前一步,右足跟抬起,同時,左臂掌下落至腹部成平掌,右臂掌向下轉至左臂掌外部成平掌,互成交叉(圖59)。
2、右足上步於左足前,左腿微曲,足跟抬起,同時,右臂掌成反掌,由左下方向上鏇轉至右平方、左臂掌向下向左上鏇轉至左平方成乎掌,成一字形(圖60)。
3、左足上步於右足前,右腿微屈,足跟抬起,同時,左臂伸向頭部上方,臂微屈,肘角向左,轉成反掌。右臂掌屈落蠶腰部,成正掌,肘角向後(圖61)。
4、左臂掌成平掌,由上向下蓋至胸前下部,擊至右膝,同時,右臂掌成正掌由胸前左掌內部向前上方穿擊伸出,有腿亦同時曲膝向前儘量上提約至腹部,務穩足尖,向下貼緊於左膝,膝角與左掌面互接(圖62)。
二十三、寒雞拜佛掌
1、將右足用力著地,左腿提起,膝角向前,腿面平,足尖向下,足面貼於右腿彎之上部,同時,右臂掌由前方向左下鏇轉,經左側肩部腹向前上方擊出,掌與頭平,左臂掌亦同時伸向後下方成勾羅手(五指撮攏,指端向上),身體微左轉,面目前視(圖63)。
2、將左足落立於右足立線後方(以左足尖接近右足之跟),同時,兩腿儘量下蹬,左足尖著地,足跟懸起接近臀部(圖64》。
二十四、連退單掌
1、左足退後一步,身體上起,兩腿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左臂掌由左下方轉至前方腹部成下掌,右臂掌下落至左臂掌外部成平掌,互成交叉式(圖65)。
2、右足退一步置於左足後,兩腿前弓後箭,同時,右臂掌成反掌由左下方向上鏇轉至右平方成平掌,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鏇轉至左平方成平掌,兩臂成千字形(周66)。
3,左足退一步置於右足後,兩腿前弓後箭,同時,左臂掌伸轉至頭部前上方,臂微曲,肘角向左轉成反掌的同時,右臂掌曲落至腰部,正掌肘角向後(周67)。
4、右足退一步置於左足後,兩腿前弓後箭,同時,友臂平掌(成平掌)由上向下蓋至胸前作抓勢,曲臂,肘角向盾轉成仰拳,置於腰部,同時,右臂掌曲胸前左掌內部穿向前平方擊出(正掌)(圖68)。
二十五、操掌單箭腿
1、將右臂掌(仰掌)-作操捕勢成拳(仰拳),屈臂,肘角盡力向後拳置於腰部,同時,左臂拳成仰掌伸向胸前,成平掌掌背接近右臂,由右臂下方向前平方擊出,右腿亦同時直向前平方踢出,面目注視前方,身體半面向右(圖69)。
二十六、退步拳
1、右腿退回原位,左足急速隨之退至右足前方半步,以足尖懸立,足尖膝角均向前方,同時,右臂拳成吊手(五指撮攏指端向下),由下向後平方伸直,左臂掌向下鏇轉經右胸前面至左肩前部;曲肘角緊貼腰部(圖70)。
2、兩腿下蹬成正馬步,同時,右臂。手成正掌由下方鏇轉,經腹前向左臂掌外部轉成反掌作抓勢,(拇指在下拳背向內),引轉至頭,上方,臂微屈,肘角向右。同時,左臂掌成正拳,拇指,在上,掌背向外,向前左平方擊,出,身體仍半面向右,目視前方(圖71)。
二十七、前踢右單腿
1、身體向左轉,左足原地落實直起,右足跟隨之而懸,同時,左拳成正掌,向下鏇轉至左後平方,—同時,右臂拳成反掌直向右前平方轉成平掌,面目右視(圖79)。
2、右腿直向前平方右掌下踢出,足尖向前,足拗挺直,足面必平,膝部務直,同時,右平掌向右足面一擊,左腿務必直立,足尖適度轉向,以便穩立(圖73)。
第四路
二十八;收腿右穿掌
1、將右腿膝部以下緊屈收回,腿面平,跳尖向下接近左膝部,左腿直立當穩,同時,右臂掌憫下鏇轉經腹部前方向上,由胸前屈肘角緊貼體之右側,轉成仰掌,約平右肩前部,同時,左臂掌向上鏇轉,由頭上部向左下方蓋至右臂掌外部轉成平掌,兩臂互成交叉,面目右視(圖74)。
2、兩腿下蹬,右足尖懸立,以右腿面為度,足尖、膝角均向前,兩腿距離半步,同時,右臂掌直伸向前平方擊出,轉成正掌偽同時,左臂掌由右臂掌外部向下鏇轉而至左後平方(微高)(圖75)。
二十九、前踢左單腿
1、兩腿直起,右足原地落實,左足跟隨之懸起,身體向左轉的同時,右臂掌隨身向下鏇轉至右後平方,左臂掌亦同時向上鏇轉,而至左前平方成平掌,面目左視(圖76)。
2、左腿直向前平方之左平掌下踢出,足尖向前,腳腕繃直,足面平度,膝部挺直,同時,左平掌向左足面一擊,右腿務必直立,足尖適度轉向以便穩立(圖79)。
三十、收腿左穿掌
1、將左腿膝部似下緊屈收回,腿面務平,甩尖向下接近左膝前部。右腿穩立,同時,左臂掌向下鏇轉經腹前部向上由胸前而至左肩前部轉成仰掌(平於肩部),曲肘角緊貼體之左側的同時,右臂掌向上鏇轉,由頭上方向左下方盞至左臂掌外部,轉成平掌,兩臂交叉,面目左視(圖78)。
2、兩腿下蹬,左足尖懸立,以左腿面乎為度,足尖膝角均向前方,兩足距離半步,同時,左臂掌向下鏇轉而至後平方(圖79)。
第四路
三十一、朝地龍
1、身體向左轉45度,同時,左足向左斜前方半步立實,右足跟抬起,膝微屈,同時,左臂掌收回;曲肘角緊貼腰部,轉成仰掌,平於肩郁前方,右臂掌亦同時落至右後下方成勾羅手(圖80)。
2、右足落於左足左後半步,兩腿互成交叉,同時,右臂掌向前鏇轉經腹部,前方向上轉至左臂掌外部,轉成反掌,互成交叉(圖81)。
3、右臂反掌轉至頭上部,臂微屈+肘角向右,同時,左掌指端向下,掌面向外向下直伸至左側下方,同時,左足向右足左前方邁半涉,很尖懸立,膝角微曲,均向左斜方左啦貼接左腿(圖82)。
4、兩腿下蹬,左足即向左前方儘量前眥,同時,左臂正掌貼隨左腿伸向左前的同時,右臂掌向右上方伸直,轉成正掌(圖83)。
三十二、進步上擊拳
1、身體轉向左斜方,左腿向前弓屈,右腿後方伸直,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左臂掌由下隨身向前上方轉伸至頭上方成反掌,臂微曲,肘角向左,同時,右臂掌落至右盾下方成勾羅手(圖84)。
2、右足向前方一步弓屈,左
腿直伸於後方,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右臂手成拳,由後下方直向前上方頭之上部左掌擊去,左掌握右拳(圖85)。
三十三、躍步十字掌
1、右足收回提高,腿面平度,膝角向前,足尖向下近接左膝的同時,身體重點移於左腿,穩立為要,身體微向左,同時,右臂拳成掌向下鏇轉經腹部前向上轉至胸前,屈肘角貼接右側腰部轉成仰掌,平於右肩之前部(圖86)。
2、右足立線躍落原地的同時,左足躍向右足前線一步,兩腿仍成前弓後箭之姿勢,同時,左臂平掌向右下方蓋至右臂掌之外部,轉成正掌,兩臂掌互成交叉式(圖87)。
3、右臂掌由左臂掌內部直向右平方轉成正掌擊出的同時,左臂掌由右臂掌外部向下鏇轉經腹前下部轉向左平方,兩臂掌與兩腿足互成十字形(圖88)。
三十四、左捕右擊拳
。1、屈右臂肘角貼接右腰部,轉成仰掌約平肩部,同時,左臂掌向下鏇轉經腹部前向上轉至右臂掌外部成反掌,互成交叉(圖89)。
2、右臂掌成拳,向右前平方直擊伸出,轉成平拳,左臂反掌成反拳,由右臂掌外方轉伸至頭上方,臂微屈(圖90)。
三十五、肘擊
兩足以足尖為軸,身體原地右轉,以新轉方向為正面,面目向右視,右腿向右方弓屈,左腿伸直,兩腿仍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屈收右臂肘角向右平方擊出,成平拳貼接於右側肩部,拳平肩,左臂不動(圖91)。
三十六、下擊拳
1、將右臂肘下半臂向下鏇轉伸直右平方,仍成平拳,同時,左臂平拳向下落至左肩前部;曲肘角向左,臂肩相平(圖92)。
2、身體向右轉的同時,右臂拳成反掌轉伸向頭上方,臂微屈,肘角向右,同時,左臂平拳向前下擊出,面目前視(圖93)。
第五路
三十七、上踢單腿
1、左足邁向右足前半步,足尖懸立,膝角微屈向前,同時,左臂拳成成平掌,向上屈臂貼胸前,將掌轉成反掌,貼置右肋下的同時,右臂掌在左臂外由上向左鏇轉,經左方向下鏇轉,後轉至右平方成吊手(圖94)。
2、左足再向前方上半步落實直立,身體重點移於左足,右足跟隨之懸起,向前半步,足尖懸立,膝角微屈,同時,左臂掌向下鏇轉,經左方向上而至頭上方仍成反掌,肘角向左臂微屈(圖95)。
3、右足直向頭部前上方高踢,足尖與左掌互接,膝挺直,足尖前勾,左腿膝務直立穩,不可以身俯近右腿(圖96)。
4、右足隨之落於左足前,足尖懸立,膝角微屈,其餘姿勢保持不變(圖97)。
三十八、花手上擊拳
1、左臂掌成平掌,下蓋至胸前,曲臂貼胸,轉成仰掌,平右肩前部,同時,右臂手向下鏇轉,經腹前部向上轉貼至胸前左臂外部成正掌,對正,兩臂互成交叉(圖98)。
2、右臂掌向上鏇轉,經右方轉向右下方成拳,拳背向前,同時,左臂掌成平掌,向下鏇轉經左方而轉至左上方成反掌於頭部前上方,臂微屈,肘角向左(圖99)。
3、右腿足向進一步,弓屈,左腿伸直成前弓後箭之姿勢,同時,右臂拳直向前上方左掌下擊去(圖100)。
三十九、躍步進擊掌
1、右足收回提高,屈膝向前,腿面平,足尖向下接近左膝的同時,身體重心移於左腿,兩臂下落至前平方,右臂拳成平掌轉向左,由左臂下而至左肋下,屈臂貼胸,左臂掌同時轉成仰掌(圖101)。
2、右足仍落原地,左足疾速隨之躍向右足前,成前弓後箭姿勢,足落地的同時,身體向左轉,左右兩臂掌向下鏇轉,各向左右兩平方轉成平掌擊出,注視右前方(圖102)。
四十、巴擊拳
1、右臂掌向下鏇轉,經腹前部向上轉至胸前,屈臂貼胸,掌在體之左側,同時,左臂掌轉向頭上方轉成反掌,臂微屈,肘角向左邊,(圖103)。
2、右足向左足前邁一步,兩腿成前弓後箭姿勢,同時,左臂掌轉成平掌,向下轉至右肘角作巴拂勢,成平拳收回置左腰部,轉成仰拳,同時,右臂掌以肘下半臂向上鏇轉至右肩部成正拳,直向右平方擊出(圖104)。
四十一、二起腿
1、身體向右轉,同時右臂拳成掌,由前平方向下轉至後下方,同時左臂拳成掌,向後下方鏇轉,向上轉至前上方成反掌,臂微屈,肘角向左邊(圖105)。
2、右臂拳由後下方向上轉至前上方的同時,左臂掌由前上方向下轉至後下方,左腿同時直向前平方踢出,膝直足尖向前(圖106)。
3、左腿落下的同時,右足直向前上方高踢,膝直,足尖向前,同時,右平掌向右足面作一擊,右掌向下約至前平方(圖107)。
4、將右腿膝部以下緊屈收回,足尖近接左膝上部,膝角向前,同時,左臂掌向胸前屈貼,轉成反掌,置右腋下方(圖108)。
四十二、雙花獨立掌
1、右腿足直向前方一步落下立實,左足跟隨之懸起,並向前半步,繼之將身體向左轉,左足尖及膝角隨之轉向左方的同時,右臂掌由右平方向下鏇轉,由左向上後至右平方轉成正掌,面目左視(圖109)。
2、左腿提起,腿面平,足尖向下,接近右膝上部,右臂掌同時向上鏇轉,向左向下後向上經右而轉至右上方成反掌,臂微屈,肘角向右,同時,將左臂掌直向左平方擊出(圖110)。
四十三、收手
1、左足退落至右足後,足尖懸立,膝角微屈,同時,右臂平掌向下鏇轉至胸前屈臂近接胸部,掌平左肩,面目左視(圖111)。
2、右足退立於左足後半步,足尖懸立,膝角微屈,左足原地立實,同時,右臂掌直向下方鏇轉,向右至右平方,左臂平掌同時向上鏇轉,向左至胸前屈臂,近接胸前,掌平右肩(圖112)。
3、右足原地立實,左足退向右足,靠齊立定,左臂掌同時向下鏇轉至左平方,然後右掌成乎拳,左掌成正掌,兩臂掌同向前平方互接,臂微屈,肘角各向左右,下蓋至腹部(圖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