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一脈直通隴山。窟大約鑿於南北朝時,縣誌載創自宋紹興年間。一面絕岩,中間鑿三窟:一是大雄殿,一是無量殿,一是大士殿。左右兩小窟,一文昌宮,一子孫宮,兩小窟當為明朝後期所鑿,該寺有佛道合一傾向。殿居中鐫刻“磨日宕霄”四字。山岩呈紅色,岩階三十六級,從北登窟七十二級,共一百另八,現無存,僅遺痕而已。
相傳廣成子先在石窯寺修煉,每日靜坐看紅日東起,慢慢與山頂相磨。一天忽聽洞後有風火聲,回頭見洞開一穴,循穴遂至崆峒。廣成子臨走時以掌斷山,斬斷仙脈,並題字壁上:“此處吾修行,他人休打禪,若要成正果,拜師崆峒山。”故俗言:“先有石窯寺,後有崆峒山。”
宋吳琳、吳挺戰德順軍,曾在此避暑,明嘉靖探花吳咣為尋祖跡,曾親臨石窯寺,題詩壁上曰:“岩腰小磴通幽阿,列祖解甲將劍磨,劈面山橫天一線,熱淚傾作雨滂沱。”隆邑乘(縣誌)載八景之一“石窯磨日”詩作“岩腰小磴通幽阿,誰鑿石窟竟不磨,劈面山橫天一線,岩臨紅日擦頭過”。是乎有因。清乾隆時修葺,立有碑石銘記。
清末,大士殿曾祀一老嫗,手持苦菜,如觀音跌坐。相傳乾隆五十五年十月,河南鹿邑白蓮教首劉松及其弟子劉子協、宋之清充發隆德,路遠跋涉,得癆咳嗽,口渴難忍而又無處覓飲。時一老嫗淘洗苦苦菜,以污水賜之,飲後頓覺神清氣爽,疑觀音幻化賜藥,遂塑像以供。劉松等在隆德繼續傳教,後劉松子劉四兒被陝甘總督額勒登保捕獲時,猶手執苦苦祈觀音救難。
位置
石窯寺在隆德縣城西三里山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