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蔣大海,1955年手稿用名;海南地質大隊周德雨等,1964年介紹。命名剖面位於海南島昌江(石碌)縣石碌鐵礦區。沿革
1964年海南地質大隊命名,自下而上共分為七層,其中第六層為富礦層位。地層時代推測為寒武—奧陶紀,上覆地層為二疊紀灰岩。1976年中國科學院華南富鐵礦科研隊,對海南島石碌式富鐵礦區的地質、構造及找礦標誌等進行綜合研究,將該群劃分為下(1—2層),中(3—6層下部)、上(6層上部)三個亞群,並依據在該群上覆地層中發現的“痛筆石”,將石碌群劃歸中—晚寒武世。1977年徐林、沈永歡將石碌群限於原劃分的1—6層。並依照與華南各省的對比,將其劃歸晚前寒武紀。1987年張仁傑等在石碌群第六層中發現有Chuaria-Tawuia生物群,並取得(841±20)Ma的Sm-Na法等時線年齡值。故將石碌群劃歸新元古界。其上覆地層(即相當命名剖面的第七層)為震旦系。特徵
層型
選層型 金牛嶺剖面拼接北一礦344剖面—楓樹頂剖面(複合層型)。宜昌地礦所、海南地礦局,1992,海南島地質,(一)。地層古生物。構成
本群共分六層。第一層以灰色、暗灰色石英片及石英岩為主,頂部為石英絹雲母片岩。底部未見底,厚度>215m。第二層:黃褐色透輝石透閃石岩厚50—100m。第三層:淺灰色、灰色絹雲母石英片岩和灰紫色石英絹雲母片岩,厚306m。第四層:灰、灰白色中—厚層石英岩,夾少量石英絹雲片岩,厚103m。第五層:岩性絹雲母片岩夾石英絹雲片岩,最大厚度450m。第六層主要為灰色白雲質結晶灰岩、白雲岩,黑色炭質板岩夾透輝石、透閃石岩。見有豐富的巨觀藻類化石:Chuaria circularis, 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Tawuia dalensis. T. Sinensis等。上部未見頂,厚度>250m。與上覆石灰頂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分布
石碌群(Shilu Gr.)分布於海南昌江、東方石碌鐵礦,為賦礦變質岩系。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作者1:年徐林
年份1:1977
作者2:沈永歡
年份2:1977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