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簡介
正橋全長1120m,分跨為86.5+4×138+156+174+104.5(m),最大跨度174m,懸臂端梁高3.2m,根部高11.0m,吊梁跨度35m,橋寬21m,四車道,兩邊各有2米人行道。
上部結構由兩個單室箱梁組成,較三肋式節省材料,施工方便;採用三向預應力,懸臂澆築法施工,3天強度要求達到R30;在國內首次採用帶有加勁型鋼和氯丁橡膠管的預應力彈性伸縮縫,伸縮量可達200mm。
橋墩採用等截面空心鋼筋混凝土結構,橋墩豎壁與箱梁肋版對應設定,自基礎襟邊至橋面高60~70m,採用滑動模板施工,每晝夜可升高2.8~4.0m。
南橋頭有雙孔隧道1座,各長311米。南北道路交叉口均採用半立交(已於1999年改為全立交)。
石板坡長江大橋橫跨長江風姿雄偉,已成為重慶的著名景點之一,橋頭有葉劍英的題詞,兩岸的橋頭堡雕塑:《春夏秋冬》,由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創作,將虛幻的時令擬人化,表現了人生四季。
設計: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院
施工:重慶市橋樑工程公司
大橋建設背景
稍微上了一點年紀的人,說起石板坡長江大橋都津津樂道。“當時的口號是人民大橋人民建,我為大橋做貢獻。”工人、軍人甚至幼稚園的學童當時都參加了這座橋的建設。作為政府的“一號工程”,全城人民都出動了,甚至一些幾歲大的小孩也跟著大人在珊瑚壩碎鵝卵石,整個珊瑚壩出現萬人碎鵝卵石的壯觀景象。
終於大橋提前半年完工,於1980年7月1日,向黨的生日獻禮。而長江大橋合龍後的一周內,大橋上還是人頭攢動。重慶女作家虹影在她的半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中也記錄了當時的盛況:“1980年重慶長江大橋建成,從城中心跨江通南岸,南岸人興奮若狂……”
重慶橋建總局委託重慶美術學院院長製造橋身的雕塑。他們創作了題為“春夏秋冬”的雕塑。剛開始公開的圖案中,雕塑全部裸露,但當時“人體美”的概念顯得有些前衛,雕塑設計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迫於輿論壓力,最後不得不給雕象穿上了“外衣”。
複線橋
石板坡長江大橋作為重慶主城區城市幹道組成部分,交通流量非常大,截止2008年,已經通過汽車超過30億輛次,是中國車流量最大的大型跨江橋樑。該橋原有設計日交通流量為2萬輛,但實際日交通流量已達8萬輛,必須擴大通行能力。
拓寬方案最終確定在原橋上遊方向新建一座連續剛構橋,即 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與原橋相距5米,全長1,103.5米,寬19米,設計日通行能力8萬輛,於2003年12月正式動工,2006年8月28日竣工通車。
複線橋2003年12月28日石板坡大橋複線橋破土動工。由於石板坡舊橋無法承載急劇增加的通行量,因此政府決定在其上游造一座複線橋,兩橋並列,中間距離相隔僅25米。
考慮到兩橋相隔很近,如果新橋採取與舊橋完全相同的橋樑外觀,應該在景觀上是最為匹配的。但新舊兩橋並列的橋墩將在航道上形成“巷道效應”,不能滿足通航要求。而如果要保持同樣橋型又滿足通航,就只能在新建的橋布跨時取消一個橋墩。這樣一來,新橋的通航孔跨度變成了330米。用混凝土梁跨越330米是個難題,主要是當跨度增大時,混凝土梁的承載能力會被結構自身的重量消耗掉,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減輕結構的自重。經多方研討後最終決定在330米跨的中部108米採用鋼箱梁取代混凝土梁。在每邊混凝土梁和鋼箱梁之間採用2.50米的鋼-混接頭過渡。
該橋主跨達到330米,成為當時世界第一跨徑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