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石經

石景山石經

石景山石經於2010 年11 月1 日,首鋼綠化公司在石景山上施工時發現的。

細心的讀者大概還記得,2002 年8 月9 日,《北京日報》以《專家考證:石經山上十個藏經洞已發現九個,孔雀洞尚不為人知》為題,報導了雲居寺石經文化研討會的研究成果。報導說:“專家們指出,唐元和十四年(819)劉總刻造的《佛本行集經》經板,《白帶山志》上記載藏在小西天(即石經山);《補寰宇訪碑錄》記載藏在孔雀洞。這部佛經共60 卷,按照中唐時期刻造石經的尺寸,整部經大約應有150石左右。但是房山石經中迄今未發現此經。這部經究竟在何處?孔雀洞又在哪裡?黃先生認為,石經山上應該是10 個洞,而現在只發現了9 個,缺少的就是孔雀洞。”

訊息見報後,一時引起軒然大波,文物愛好者紛紛站出來,指出:孔雀洞不在房山,而是在石景山;“小西天”在永定河東岸的石景山上。石景山歷史上曾稱梁山、碣石山、濕經山、石經山等。

石景山之所以被稱為石經山,與“劉相公”有關。《日下舊聞考》記載,石經為“幽州盧龍兩節度使劉相公敬造”。歷史上做過幽州、盧龍節度使的劉姓共有三人:一為劉怦,唐貞元元年(785)六月上任,任期三個月就駕鶴西歸了;一為劉怦之子劉濟,任期達二十年之久;一為劉濟的弟弟劉總。此三人均可稱之為“劉相公”,三人之中誰刻經的可能性大呢?

劉怦任幽州、盧龍節度使的時間總共才三個月,自然無暇顧及開鑿藏經洞和刻經。劉濟雖有充足的時間,但此人似乎對佛教不感興趣,不大可能刻經。最有可能的就是劉總了。

劉總有政治野心,為了謀取幽州盧龍兩節度使的位子,他絞盡腦汁,乾起了傷天害理的勾當,居然毒死其父,殺死其兄,自封幽州盧龍兩節度使,與朝廷分庭抗禮。直至元和十三年(818)才歸順朝廷。大概是受到良心的譴責,劉總“弒父殺兄”之後,總是寢食不安,於是在渾河(今永定河)東岸的金閣寺出家為僧,並出資鐫刻石經,藉此彌補自己欠下的孽債。

《日下舊聞考》記載,石景山孔雀洞藏有《佛本行集經》。“佛本行”意為佛一生的行事,說白了就是釋迦牟尼傳;“集經”是說除釋迦牟尼外,還記載了釋迦牟尼部分弟子的事跡。

新發現經板上的文字拓片

石景山上新發現的石經,只有經板的一角,正反兩面全部文字,也不過一百來字,如何斷定它就是《佛本行集經》呢?經文中有“汝等商主莫作是念”、“即便發於菩提之心時彼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以佛眼”等斷斷續續的句子(參閱拓片), 對照《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二,原文如下:

“告彼等言,汝等商主,莫作是念。”“即便發於菩提之心, 時彼世尊, 即授我記。”“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彼等眾生。”

將拓片與經文對照,不難看出,拓片反映的文字與《佛本行集經》相符,其為《佛本行集經》無疑。明代重修金閣寺,改稱淨土寺,重修碑記中有“金閣寺所藏石經,碎而言斷”的句子,說明明代還能看到被毀的石經。劉總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估計在他死後不久,人們就將他刻的石經毀掉了。此次新發現的石經,雖然只有石經的一角,但足以證明古籍所記不虛,石景山是“燕都第一仙山”也就有了實物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