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泊村

2002年,全村有136戶,450人。 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基本信息

概況

明永樂二年(1404年),石姓由安徽省遷此建村。因村西有一葦塘(又稱葦泊),故命名石家泊村。延至清代,李、修、高、徐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建村。 石家泊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6.7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43′。東鄰二十里店鎮政府駐地,西與新莊接壤,南接乳即一級公路,北望308國道,隸屬二十里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距市政府駐地6.7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桃子、葡萄以及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36戶,450人。有石、高、李、修、徐、宋、孫、於、毛、趙、蔡等11姓,均為漢族,其中高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建立石家泊國小。因校舍簡陋,村委先後出資32萬元,修建了校舍。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完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5人,有教師8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和派人外出學習。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糠半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30公斤,人均收入320元。2002年,人均糧食720公斤;有各種運輸車輛72輛,機車41輛;各種水利機械34台、套;電話83部,彩電103台,電冰櫃32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矮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6年,全村開始統一規劃,整修街道,綠化環境。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8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2年吃上了自來水。20世紀末以來,幼稚園和小學生免交書費、學費,五保戶、特困戶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7年,成立黨支部,修志太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帶領下,村里成立了多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自成立黨支部以來,曾有修志太、宋良、高德吉、石增祿、高春吉、李洪澤、宋虎、李洪江擔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3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建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宋祥、於連恕、石寶章、高慶吉、高瑞吉、於連德、石增祿、毛承傑、高春吉、宋虎、於連臻、李洪澤、於在禮、李洪江擔任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李洪江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