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在古稱遼州的山西左權縣城西4公里處,有一個長滿松樹的山凹,遠遠望去松林鬱鬱蔥蔥,氣勢不凡,這就是當年遼州八大勝景之一的“石佛松濤”所在地,而且這裡還流傳著一個叫“聚寶盆”的民間故事。當你沿著一條羊腸小道來到這座松山前,就會看到在山前溝口西坡下的岩石上,有一塊突出的白沙岩,石質比較堅硬,豎立的一面就像一堵高牆,在它上面鑿有並列的南北兩洞。南洞,中間有一方和常規屋門一樣大小的石門。洞內高3米,寬約3米,深2.7米。進門對面的西壁上刻有一尊女菩薩坐像,左右各一個侍女。洞兩壁上都刻著同樣的菩薩像。這些佛像都是面容慈祥,衣褶流暢,半實體深雕於壁上。在洞頂上布滿了飛天神仙和雲朵,姿態優美,輕盈自然。洞口有金剛守護,粗獷威武。洞內四壁除間接雕刻奔馬、雲朵、飛禽之處,全部布滿縱橫成行的浮雕小浮龕。
北洞,距南洞約3米,所占空間略大,有門無窗。洞內所雕刻的都是男像,款式大小和南洞一樣,梵裝端坐,很有一番佛天靜地的氣勢。洞門內外都刻有站立的金剛像。門外金剛像實體已將近離牆,門內的像屬於浮雕。
當地的長者介紹說,在這兩個石洞外面曾建有著名的石佛寺。這面大石壁就是當年大殿的後牆,兩個佛洞以及其他一些雕刻物就都在正殿的內壁上了。
石佛寺是遼州一帶很著名的寶剎,各種樣式的殿堂屋宇,山門、禪堂、客室、接官廳、鐘鼓樓、藏經閣以至膳房、役所、羊圈、馬棚等等,都十分齊備,共有九所院落,都是借著山的陡坡券成函洞,上面與傾斜度輔平,擴展為平台修建房屋,合成院落,並且使各個院落相互連串,形成一組整體建築。這些工程看上去十分雄偉、宏大,設計建築的精美和科學性讓人讚嘆不已。
史記
據清雍正和光緒兩部版本的《遼州志》記載:“石佛寺建於後晉天福年間”,也就是公元936至942年間,而康熙版《遼州志》則說是明永樂二年建,也就是1404年。到底誰對,還有待於考證。
1937年抗戰爆發以後,石佛寺的香火逐漸冷落。抗戰勝利後,八路軍總部利用石佛寺辦開了利華製藥廠,就是現在北京製藥廠的前身,還辦有玻璃廠。建國後左權劇團在這裡住了多年。1958年後,這座千年古蹟便逐漸被拆毀,“文革”期間完全破壞無存了。
這一處風景本來是“石佛”與“松濤”併名的。古州志記載:“松濤萬株,幽雅絕俗。”可想當年層層疊疊高大挺拔的松樹是何等誘人,一陣風吹來,就像波濤一樣“嘩嘩”直響。松林中潛隱著宏偉的寺殿,紅牆與碧波相映,鐘聲和松濤互鳴,自然是一番情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