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雄蟲體長21-25mm,雌蟲體長35-45mm,綠色或褐色。頭部削尖,向前突出,側緣具黃色瘤狀小突起。前翅綠色,超過腹部;後翅基部紅色,端部淡綠色。
卵長橢圓形,長約3.5mm,淡黃色至黃褐色。
若蟲共5齡,特徵與成蟲相似,體被自綠色斑點。
生活習性一年發生2代,秋季是為害高峰期。以卵在土層中越冬。翌年5月至6月越冬卵孵化,7月中旬為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第二代若蟲為害期主要在7月至8月,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第二代成蟲羽化。卵多產於雜草多、向陽的沙土中,深度一般為3-5cm。11月中下旬成蟲開始陸續死亡 。
生活習性
(1) 卵的孵化。越冬卵於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陸續孵化。孵化歷期短的12~20d,最長35d以上。一天中的孵化高峰在11~15時,上午及下午其他時間孵化較少。陰雨及低溫天氣不孵化。
(2)蛻皮、羽化、交尾及產卵。蝗蝻有5或6個齡期。一天中以上午蛻皮、羽化多,下午較少。陰雨、低溫天氣及夜間不蛻皮羽化。每次蛻皮歷時18~43min。第一代成蟲羽化後6~13d開始交尾,第二代成蟲羽化後5~9d開始交尾。成蟲有多次交尾習性。一般交尾14~25次。交尾時間較長,每次交尾達4~6h,最長可超過10h。 第一代成蟲交配後6~8d開始產卵,第二代成蟲交配後4~6d開始產卵。成蟲喜在高燥向陽的道邊、渠埂、堤岸及雜草較多的地方產卵。卵囊距地面4~12mm。每頭雌蟲產卵1~4塊,1頭雌蟲產卵25~276粒,平均116.1粒。
(3) 取食。蝗蝻及成蟲食量均較小,但四齡蝻後食量有明顯增加,蛻皮和羽化後的食量大於蛻皮及羽化前的食量。一天中8-10時和16-18時取食較多。陰雨及悶熱天氣不取食。
(4)活動棲息。短額負蝗成蟲多善跳躍或近距離遷飛,不能做遠距離飛翔,活動範圍。在無風、晴朗天氣下,蝗蝻和成蟲喜在向陽處或在植株上棲息;天氣炎熱的中午或低溫情況下,多棲息在作物根部或雜草叢中。
防治方法
(1) 消滅越冬蟲源。,在秋季、春季剷除田埂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也可加厚田埂,使孵化後的蝗蝻不能出土。
(2) 藥劑防治。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旁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時噴藥防治。可選用的藥劑有: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畝、10%醚菊酯乳油60~100毫升/畝、48%毒死蜱乳油100毫升/畝、20%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10毫升/畝,每畝對水50升噴霧 。
節肢動物門(直翅目、螳螂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