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劍角蝗

中華劍角蝗

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成蟲體長30—81毫米,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直翅目、劍角蝗科昆蟲。俗稱扁擔溝。大扁擔,也稱作“老扁”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等地稱為:尖頭螞蚱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編號: 1069
拉丁目名 ORTHOPTERA
中文目名 直翅目
總科 蝗總科
superf ACRIDOIDEA
中文科名 劍角蝗科
拉丁科名 Acrididae
中文亞科 劍角蝗亞科
拉丁亞科 Acridinae
中文屬名 劍角蝗屬
拉丁屬名 Acrida
拉丁種名 cinerea
定名人 (Thunberg)
年代 1815
中文名 中華劍角蝗
ogenus Truxalis
原始文獻 Mem ,Acad,Petersb,Ⅴ,p,263
國內分布 北京,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 昆蟲綱 ,第三十二卷, 直翅目 ,蝗總科(四),219-220
返回前頁

外形特徵

雄性 體型中等,頭頂寬短,頂鈍。眼間距寬度為觸角間顏面隆起寬的1.5—2倍。頭側窩明顯,寬平,具粗大刻點,在頭頂頂端相距較遠。顏面側觀向後傾斜,顏面隆起較寬平,在觸角基部間的寬度,約等於觸角第一節寬度的3倍。複眼小,卵形,複眼縱徑為橫徑的1.5—1.6倍,而與眼下溝等長或略長於眼下溝。觸角絲狀,到達前胸背板後緣。前胸背板寬平,側隆線間最寬處頗大於最狹處;溝前區長度大於溝後區。前翅發達,超過後足股節頂端,翅頂寬圓。前翅肘脈域寬,其最寬處為中脈域最狹處的5倍。後足股節下膝側片頂端圓形。肛上板長三角形,側緣中部向上捲起;下生殖板錐形;陽具基背片冠狀突向上突起,橋部平淺。

雌性 體型較雄性大,較粗壯。頭頂鈍而寬短。頭側窩寬平,具大刻點。顏面隆起較寬,在觸角基部的寬度,約等於觸角第一節寬度的4倍,顏面隆起在中單眼之下消失。觸角絲狀,不到達前胸背板後緣。前胸背板後橫溝較直,中部略向前突出。前翅略超過後足股節的中部,翅頂狹圓;亞前緣脈域中部較寬,肘脈域寬,約為中脈域寬的兩倍。產卵瓣粗短。

體色 體暗黃褐色。前胸背板側隆線處具淡色縱紋。後翅幾乎全部為黑褐色。後足股節內下側紅色。內側具三個黑色橫斑,外側具明顯淡色膝前環,膝部黑色。後足脛節紅色,基部黑色,近基部具淡色環。

體長:♂24—28mm,♀30—39mm;前胸背板:♂6.6—6.8mm,♀8.0—8.2mm;

前翅:♂24—27mm,♀15—19mm;後足股節:♂17—20mm,♀20—22mm。

形態特徵

雌蟲成蟲體長50--81mm,雄蟲為31--60mm。

中華劍角蝗中華劍角蝗
扁擔勾扁擔勾

均為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明顯長於前胸背板,顏面強烈向後傾斜。觸角劍狀。前翅發達,端部尖,後翅淡綠色。後足股節及脛節綠色或褐色。

生活習性

中華劍角蝗中華劍角蝗

為雜食性昆蟲,寄主植物廣泛,有水稻、玉米、高梁

、穀子、豆類、甘蔗、花生、棉花等農作物及禾本科雜草。常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將葉片吃光。

生長繁殖

生殖方式:卵生。

生長周期:卵、若蟲、成蟲。

分布區域

華北、東北、南方、西北地區,青藏、西藏高原等地區均有分布。

地區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乾燥全體可入藥。

節肢動物門(直翅目、螳螂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