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短額負蝗

芝麻短額負蝗

芝麻短額負蝗,動物界、直翅目、蝗科,學名是Atractomorpha sinensis I.Boliva ,分布甘肅、青海、安徽、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芝麻短額負蝗

學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I.Boliva
目名:直翅目
科名:蝗科
別名:中華負蝗、尖頭蚱蜢、括搭板。

地理分布

分布甘肅、青海、安徽、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寄主

寄主植物廣泛,除為害芝麻、麻類、水稻、小麥、玉米、菸草、棉花外,還為害甘薯、甘蔗、白菜、甘藍、蘿蔔、豆類、茄子、馬鈴薯等各種蔬菜及藥用植物和花卉。

為害特點

以成、若蟲食葉,造成缺刻或孔洞,嚴重者將葉片吃光,僅留葉脈,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農作物商品價值。

形態特徵

芝麻短額負蝗芝麻短額負蝗
成蟲體長20-30mm,頭至翅端長30-48mm。綠色或褐色(冬型)。頭尖削,綠色型自複眼起向斜下有一條粉紅紋,與前、中胸背板兩側下緣的粉紅紋銜接。體表有淺黃色瘤狀突起;後翅基部紅色,端部淡綠色;前翅長度超過後足腿節端部約1/3。
卵長2.9-3.8mm,長橢圓形,中間稍凹陷,一端較粗鈍,黃褐至深黃色,卵殼表面呈魚鱗狀花紋。卵粒在卵塊內傾斜排列成3-5行,並有膠絲裹成卵囊。
若蟲共5齡。1齡若蟲體長3-5mm,草綠稍帶黃色,前、中足褐色,有棕色環若干,全身布滿顆粒狀突起;2齡若蟲體色逐漸變綠,前、後翅芽可辨;3齡若蟲前胸背板稍凹以至平直,翅芽肉眼可見,前、後翅芽未合攏蓋住後胸一半至全部;4齡若蟲前胸背板後緣中央稍向後突出,後翅翅芽在外側蓋住前翅芽,開始合攏於背上;5齡若蟲前胸背面向後方突出較大,形似成蟲,翅芽增大到蓋住腹部第三節或稍超過。
發生規律 我國東部地區發生居多。在華北一年1代,江西年生2代,以卵在溝邊土中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7-8月羽化為成蟲。喜棲於地被多、濕度大、雙子葉植物茂密的環境,在灌渠兩側發生多。

防治方法

(1)加強田間管理。發生嚴重地區,在秋、春季剷除田埂、地邊5cm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或凍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蓋土厚度,使孵化後的蝗蝻不能出土。
(2)藥劑防治。加強預測預報,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的特點,每667m2 噴撒敵馬粉劑1.5-2kg,也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15mL,對水400kg噴霧。
(3)生物防治。保護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蠅等天敵。
常用藥劑 敵馬、速滅殺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