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腹蛇

蝮蛇的頰窩是它們夜間外出探索野鼠和地棲小鳥的“紅外線感受器”。這是一種極其敏感的熱能檢測器,可以被附近的溫血動物發出的微弱能量所激活,使它能感覺到於一定範圍內正在活動的鼠類,並在瞬間作出反應,循跡追蹤和準備襲擊,其效能之高為當今最靈敏的紅外線探測器所不及!

動物介紹

短尾腹蛇Gloydius brevicaudus(Stejneger)
蛇目 Serpentiformes 蝮科 Crotalidae
識別特點 中等大小的毒蛇,全長約500毫米。頭為長三角形,與頸部分界明顯;吻棱清晰;眼、鼻之間有頰窩,眼後到頸部有一條棕褐色縱帶,其上緣鑲有一黃白色細紋。體粗,尾短,末端尖細。口內前部有一對著生在上頜骨的圓錐狀管型毒牙;後方還有8對預備毒牙。體色不一,可由淺褐色逐漸轉成紅褐色的變異;有2行彼此交叉或並列的深棕色圓斑,最外側的1列背鱗與腹鱗之間有一行略呈星狀的有規則黑色粗點。
我國至少有6種蝮蛇,然而分布在蘇州地區甚至江蘇省內的卻只有一種短尾蝮蛇,這也是是產在當地僅有的一種毒蛇。如果人們不慎被蝮蛇咬傷,未能及時救治處理欠妥,就很可能中毒身亡,因此在蘇州和江南的農民,說起腹蛇時,都會有談蛇色變的恐懼感。蝮蛇使人中毒的原因,是由於它的兩頰有一對從口腔轉化而成的毒腺,靠著細管把毒腺分泌的毒液往前運送到中間空性的管牙,通過咬齧順流注入到人或別的動物體內。毒液中含有神經毒素和出血毒素,能使細胞破壞、內臟出血、全身痙攣和麻木,最後造成中毒而死。治療蝮蛇咬傷的最佳藥品是精製抗蝮蛇毒血清,對患者儘快處理搶救和一次用足抗蝮蛇毒血清的注射劑量,一般都能脫離險境轉危為安。

動物棲息和習性

蝮蛇的頰窩是它們夜間外出探索野鼠和地棲小鳥的“紅外線感受器”。這是一種極其敏感的熱能檢測器,可以被附近的溫血動物發出的微弱能量所激活,使它能感覺到於一定範圍內正在活動的鼠類,並在瞬間作出反應,循跡追蹤和準備襲擊,其效能之高為當今最靈敏的紅外線探測器所不及!
蝮蛇繁衍後代的方式非同尋常,母蛇分娩產下的是小蝮蛇而並非蛇卵,由於它的受精卵在發育過程中得到的營養來自卵黃,不像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胎兒是通過臍帶由母體供給發育營養的。這種繁殖方式稱卵胎生,儘管同樣都是直接產出小動物,但與獸類真正的胎生是性質完全不同的。
由腹蛇毒液中提取的蛇毒具有極大的開發前景和很高的經濟價值。每年春季都有許多外地人來蘇州郊區大量捕捉蝮蛇,致使蝮蛇資源急劇減少,必須引起警惕和加以保護。現已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