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而後勇

知恥而後勇

“知恥而後勇”源於“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意為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錯就最終到學習禮儀的時候了。儒家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孟子云:知恥而後勇。指的是一種在遭受磨難與打擊後,在困境面前,毫不氣餒、決不後退、決不自暴自棄,而是保持奮發進取、迎難而上的精神狀態。恥辱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既是一種障礙,又是一種鍛鍊。人似乎在知恥後,才可能有臥薪嘗膽的決心和勇氣,否則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發失敗。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詞語】知恥而後勇

【拼音】zhī chǐ ér hòu yǒng

詳細釋義

知恥而後勇知恥而後勇

知道自己的恥辱了,才能發揮出力量和勇氣。“勇”是勇於改過的意思,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質。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讚賞。

典故

知恥而後勇知恥而後勇

春秋時期,吳越交兵,越國兵敗。越王勾踐入吳宮,做了吳王夫差的奴隸。勾踐知恥有勇,獲釋回國後。他臥薪嘗膽,訪貧問苦,任用賢才,發展生產。那種狀況,在中國歷代統治者中絕無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國家富足,軍隊精壯,一舉滅掉吳國,勾踐也成為春秋霸主。

啟示

孟子云:知恥而後勇。指的是一種在遭受磨難與打擊後,在困境面前,毫不氣餒、決不後退、決不自暴自棄,而是保持奮發進取、迎難而上的精神狀態。恥辱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既是一種障礙,又是一種鍛鍊。人似乎在知恥後,才可能有臥薪嘗膽的決心和勇氣,否則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發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