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者嘆

《瞽者嘆》是唐代詩人邵謁的一首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瞽者嘆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邵謁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我心豈不平(1),
我目自不明。
徒雲備雙足(2),
天下何由行!

作品注釋

(1)我心二句:正言若反,是極怨憤語。
(2)徒雲二句:意謂自己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正見“不平”之意。

作品賞析

此詩借一位盲人的口,控訴人間的黑暗,世路的難行。作者自怨自艾,心中充滿著酸苦。

作者簡介

邵謁,約公元860年(唐懿宗鹹通)前後在世,字及生卒年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漢族。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早年任縣吏,因得罪縣令被逐。於是截下髮髻掛在縣門上,發憤讀書。隱居離縣十餘里的某湖,室外四面環水。工於詩,多次應舉,三十歲仍未考中。866年(鹹通七年)至京師,為國子生。當時溫庭筠為主試,憐憫他出身寒苦,於是將他的詩作發榜30首,廣為譽揚。後來赴官任職,不知所終。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有傳。

歷史故事

晚唐時期,邵謁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床接待,邵謁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謁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懸於縣門,並發誓曰:“學苛不成有於發”,之後匆匆離去。邵後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隱居攻讀,苦讀三年,學業大進,於唐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長安入國子監,得詩人溫庭筠賞識併力舉,詩名大振,後登進士第。邵謁有詩32首選入《全唐詩》。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進士黃佐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並存。”後來為何邵謁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謁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另有《自嘆》、《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