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資料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日期:2004年4月
開本:32開
版次:第1版
頁數:192頁
裝幀:平裝
ISBN號:7-80657-558-8/I·425
市場價:19.20元
本書為自傳性小說,表現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宗教家庭,由於父母的虛偽和專制,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極大的傷害和扭曲,從而批判了當時英國的宗教和教育及其價值觀,表達了對人性的追求。《眾生之道》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並可資當今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借鑑。
相關介紹
《眾生之道》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重要作家塞繆爾·巴特勒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因為它不留情面地展示了宗教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破壞性角色,因為它在一個不太喜歡諷刺的時代復活了斯威夫特的諷刺精神,因為它是受達爾文和其他生物科學家學說影響最深的一部小說,還因為它表達了作者自己關於生命遺傳的獨特思想以及否定維多利亞時期價值觀的叛逆精神。
塞繆爾·巴特勒一八三五年出生在英國西部什魯斯伯里的一個牧師家庭,家裡幾代人都是牧師,祖父還曾在英國中西部的利奇菲爾德當過主教。從什魯斯伯里中學畢業後,巴特勒進了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念書,二十三歲時畢業。父親希望他繼承家族傳統,當一名牧師。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巴特勒漸漸對自己的家庭、從小所受的宗教教育、所接觸的基督教,以及父親所代表的一切產生反感,與父親日漸疏遠,終於在和父親大吵了一次後,隻身移居紐西蘭,在那裡經營牧場。五年後,他賺了錢返回英國,定居倫敦。
巴特勒在紐西蘭讀到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受到了震撼,立刻成為達爾文的熱情追隨者。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在遺傳和變異等問題上他與達爾文有重大分歧。他認為生命是一種記憶,活的物質具有記憶能力,死的物質不具有記憶能力,“生命如同一首賦格曲,一切都從主題滋生出來,而不可能有什麼新內容。”這種觀點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生衝突,使巴特勒與正統達爾文派形成敵對局面。加上他一貫攻擊宗教,於是他同時和當時英國社會的兩大勢力對立起來。這當然需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
一八七二年,巴特勒的一部重要作品《埃瑞洪》問世,給他帶來了聲譽,書名是英文詞“烏有鄉”的倒寫。這部作品被普遍認為是繼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以來最重要的一部諷刺作品。和書名一樣,書中的埃瑞洪社會也是顛倒過來的英國社會,作品體現了巴特勒所關注的兩大主題:宗教和進化。
《眾生之道》是一部自傳性小說,反映了巴特勒的主要觀點,被公認是巴特勒的代表作。此書一八七三年動筆,一八八五年寫成,但直到巴特勒死後第二年即一九○三年才出版。小說主要敘述主人公恩斯特從令人窒息的家庭環境中逃離出去的過程,整個經過都是由一個名叫奧佛頓的作家敘述的。巴特勒的生活和精神歷程體現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身上,恩斯特代表他的早年經歷,奧佛頓代表他成年後的精神思想。其他人物也都能在巴特勒的實際生活中找到原型:西奧博和克里斯蒂娜就是他自己的父母;湯利和阿麗亞代表的是巴特勒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頭腦健全,身體健康,長得好看,不缺錢花。拉夫鎮中學校長斯金納博士就是巴特勒的祖父,他祖父在擔任利奇菲爾德主教前一直在他就讀的什魯斯伯里中學當校長。
小說無情地鞭撻了維多利亞時代宗教家庭中父母的虛偽和專制,並且以此來抨擊他們所代表的宗教和教育。恩斯特對父母始終抱有一種仇視態度,這是他父母造成的,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永遠也意識不到這一點,一直自以為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親。他們在對待子女方面的所作所為,令早先被父母管教得只會服從的恩斯特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和他們一刀兩斷。小說以這種方式徹底否定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價值觀。作者在小說里感慨地說:“幾代人為什麼要有一段時間同時存在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一顆顆卵一樣各自都用一張英格蘭銀行發行的一兩萬英鎊的鈔票包起來,整整齊齊埋在一個個小洞裡,等到像小黃蜂一樣孵化出來時,發現爸爸媽媽不但給自己留下大量可隨時取用的食物,而且在它自己能獨立生存前好幾個星期,老蜂早已被麻雀吃掉了?”作為子女,對父母親直接表達這樣的態度,這在當時的英國的確是振聾發聵的聲音,值得每一個父母檢討自己對待子女的方式。小說同時也體現了作者關於遺傳的觀點,在這方面作者可謂不惜筆墨,不但淋漓盡致地描述了恩斯特的父親,而且還詳盡地描述了恩斯特的祖父和曾祖父,試圖證明恩斯特的性格形成其來有自。
小說中體現的作者關於進化論的觀點不夠清晰。一方面他表達了“生命即記憶”的生物決定論觀點,這也是他在許多論文中一貫堅持的觀點,但另一方面卻又通過故事情節強調了環境影響的重要性,譬如恩斯特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撫養就是這樣一種暗示,而這又是一種文化決定論觀點。小說在作者生前一直沒有發表,或許和這種無法調和的矛盾有關。然而在一部小說中,觀點畢竟不是主要的,重要的還是故事本身。故事的敘述風格可謂獨闢蹊徑,一反當時的傳統,並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而是日常生活的平鋪直敘,但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卻表現出了細緻的感覺、深刻的體驗、周全的觀察,兼有幽默筆法和辛辣諷刺。散見於小說中的議論往往極有見地,頗能引起讀者共鳴,如:“具有難能可貴的品德,才能達到至高的標準。而難能可貴的品德就像稀有的植物或動物一樣,無法在這個世界獨立生存。一種品德若要有益於社會大眾,就必須像金子一樣混合在更經久耐磨的普通金屬之中。”小說里有許多議論在一百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仿佛預言一般。另外,小說在展示父母和子女關係方面,特別是對父母的批評方面表現出的客觀、深刻、毫不遮掩和切中要害,都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對今天的每一個父母都不失為一種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