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有文

相有文

1960年前後,花布印染作坊遍布山東蒼山縣,其中尤以大仲村鎮小吳宅村相氏作坊最為出名。據70多歲的老藝人相友文回憶,小吳宅村藍印花布印染始於清嘉慶年間,至今有200多年歷史。17歲時相友文便跟著祖父相敬倫學習花布印染技藝。1980年初,隨著“的確良”、“滌綸”等面料進入生活中,藍印花布逐漸被取代而淡出視野,染坊相繼關門。目前,相友文的藍印染花布技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

簡介

相友文印染“鳳穿牡丹”藍印花布 相友文印染“鳳穿牡丹”藍印花布

相有文,男,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大仲村鎮人。自17歲起跟隨祖父相敬倫學習染布技藝,他印製的藍印花布,受到外國友人的好評,曾在參加濰坊國際風箏節時被國際友人收購所有參展作品。他印製的藍印花布引起國內有關人士的高度重視,先後有一批專家和學者前來考察。1992年,山東藝術學院教授葉又新來到大仲村鎮考察藍印花布,1998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楊陽帶領師生30餘人考察研究藍印花布,2000年後,又相繼有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研究師韓慧榮教授、中國著名美術家韓美林等前來考察並為相友文設計多種花樣圖案,使得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煥發了勃勃生機。

韓美林與相友文交流藍印花布 韓美林與相友文交流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傳承者,“布痴”相友文即將攜帶他精心製作的藍印花布精品入住齊魯文化產業園非遺視界。我國著名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十分關注藍印花布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次與相友文老先生探討、交流藍印花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同時還親自動手設計了數十套圖案樣式,由相友文老先生進行加工生產。韓美林大師設計的藍印花布即將在齊魯文化產業園非遺視界公開展出,屆時我們就可以一睹結合了兩位藝術大師心血結晶的藝術精品,欣賞這瀕臨絕亡的藍印花布藝術。

藍印花布歷史

據史料記載,藍印花布是在唐宋“藥斑布”、明代“澆花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布抹灰藥而青,候乾,去灰藥,則藍白相間”。

藍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染而成的,印花板過去採用油紙刻制。解放後,逐漸為塑膠布代替。染法為:先用豆漿,石灰、蛋清混合作為防染漿,透過印版刷在白布上,晾乾後再用靛藍水色煮染,待布乾後颳去灰漿,呈藍底白花,故被稱為藍印花布。

相友文 相友文

由於沂蒙山生產棉花,同時土布的發展,藍草的種植,促使了印染工藝的產生。各集鎮相繼出現了染坊,接受農家的來料加工印花布。染坊的發展,使沂蒙山區民間藍印花布“衣被天下”。

蒼山縣曾是臨沂民間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之一,花布印染歷史悠久。脫脂、裱紙、畫樣、刻花版、上油等12個步驟下來,藍底坯布上鏤印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故此,得名“藍印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藍印花布”。

1960年前後,花布印染作坊遍布蒼山縣,盛極一時,其中尤以大仲村鎮小吳宅村相氏作坊最為出名。76歲的老藝人相友文回憶,小吳宅村藍印花布印染始於清嘉慶年間,至今有200多年歷史。1980年初,隨著“的確良”、“滌綸”等面料進入生活中,藍印花布逐漸被取代淡出人們視野,染坊相繼關門。目前,大仲村鎮僅有小吳宅村相友文、瀏井村劉玉同家中保留有染坊。

保護繼承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散發著東方文化魅力的芳香。大仲村鎮境內有一個被譽為是“布痴”的老人——相友文,他現在印製藍印花布和生產藍印花布的資金完全是靠自己種植農作物收入來補貼的。現在中國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已經日漸式微,許多老藝人年齡已高,因沒有文化,無法以文字方式記錄下來,而藍印花布的製作工藝又極其繁瑣,周期又長,經濟效益不明顯,晚輩們對此多無興趣,子承父業少之又少。藍印花布作為傳統手工藝品,它的傳統製作工藝遠遠落後於當今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達不到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在國內,目前藍印花布是一門瀕臨絕亡的藍印花布藝術,對其進行保護和繼承已成為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作品

鳳戲牡丹

藍印花布:鳳戲牡丹 藍印花布:鳳戲牡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