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即者,對一切現象之本體而言,一方為空,另一方必定為有,同時共空或共有絕不能成立,經常兩者互融無礙,成為一體化。例如,一構成多之成立,故‘一即一切’;於此,由一切(空)之立場而言,‘自’之‘一切’與‘他’之‘一’融合一體化;同時由一(有)之立場而言,‘他’之‘一切’盡攝於‘自’之‘一’而圓融一體化,故亦謂‘一切即一’。反之,以一為空,以一切為有,亦同樣指‘一即一切’。具此等關係者,稱為相即。
相入者,依緣之作用,一切現象之用(作用),在一方為有力,在他方必定無力,同時共有力或無力俱不存在,經常兩者之作用互相而非對立,互融而無礙。換言之,萬有雖然彼此差別,然系由平等無差別之實體所緣起,故‘實體即現象,現象即實體’,實體之外別無現象,現象之外亦無實體,故一切差別之現象蘊含著平等無差別之理,空有二義,本然存在。以是之故,緣乃產生如下之作用,一為有力能容多,多為無力潛入於一,故謂‘多即一’。反之,一為無力,多為有力,而說‘一即多’。具此種關係者,稱之為相入。
可依待緣、不待緣之義,立異體、同體兩門,而分別說異體相即、同體相即、異體相入與同體相入等四種。即由諸現象之相對待而言其相即相入之關係,復由單一之現象而言其相即相入之關係。
又相即與相入之關係,雖可分為體、用二面,然無不作用之本體,故將體攝入用,稱‘只有相入’;用是體之作用,故將用攝入體,稱‘只有相即’。[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經探玄記卷四、華嚴一乘法界圖、金師子章光顯鈔](參閱‘因六義’2272 )
相關詞條
-
同體相即
同體為‘異體’之對稱,相即為‘相入’之對稱。華嚴宗依因六義中‘不待緣’之義而立之同體門中,一法與多法之法體互為空、有,相即無礙,稱為同體相即。亦即諸法之本性自爾。
來源 內容 -
同體相入
同體相入為華嚴宗顯示事事無礙圓融義門之語。同體為‘異體’之對稱,相入為‘相即’之對稱。
來源 釋義 -
異體相入
異體,為‘同體’之對稱;相入,為‘相即’之對稱。 其餘九門亦然,一一皆有十,此為向上數之相入門。 向下數亦有十門,即十攝一,此十為緣成之十,若無此十,則...
-
緣起相由
(五)異體相即,謂異體互為一體化,其體相即而無礙。 (六)體用雙融,謂異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 (九)俱融無礙,謂同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
-
華嚴宗
法界之體,而有六種名義之相。然法界同體,本無異相,由法入義,遂有六名,名...無礙,稱為十玄緣起無礙。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總說時空相即相人...相即相人無礙自在,而差別之相歷然分明,實具重重無盡緣起一體之關係。故觀一...
簡介 起源 教義 法界緣起 發展歷程 -
有相無相
有相無相 ,為有相與無相之並稱。即有形相者,稱為有相;無形相者,稱為無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與他物區別者。又一般以會生滅變化之事物為有相,故有相亦稱有為法。
概述 歷史 -
離相寂滅分
離相寂滅分,《金剛經》中的第十四品。對忍辱不應執著而有忍辱相,對布施不應執著而有布施相,對佛法也不能有執著相。無相才是實相。
基本信息 正文 -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闡述不執著表相、名稱才能解悟佛法真諦,對佛法產生真正的信心。《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還重點提到了布施和忍...
原文 注釋 譯文 評析 出處簡介 -
《金剛般若經》
。曷不喜此典流後代布海內乎。且茲經。天台宗祖智者大師。有疏一卷華嚴宗祖至相...行六波羅蜜不及手捉經者。彼據真如為乘也。如彼經文具顯其相也如是我聞一時佛...為利養故而現希奇。如坐行人念數珠等。二為利養故自說己德。三為利養故占相...
金剛般若經贊述 刻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校訂例言六則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