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盧瑟福背散射分析或 盧瑟福背散射譜學(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RBS),有時候被稱為高能離子散射譜學(High-Energy Ion Scattering,HEIS),是一種離子束分析技術,被用在材料科學中,用以分析、測量材料的結構和組成。通過將一束確定能量的高能離子束(通常是質子或α粒子)打到待分析材料上,檢測背向反射的離子的能量,即可確定靶原子的種類、濃度和深度分布。
歷史
阿爾法粒子散射的實驗完成於1909年。在那時代,原子被認為類比於梅子布丁(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孫提出的),負電荷(梅子)分散於正電荷的圓球(布丁)。假若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確的,由於正電荷完全散開,而不是集中於一個原子核,庫侖位勢的變化不會很大,通過這位勢的阿爾法粒子,其移動方向應該只會有小角度偏差。
在盧瑟福的指導下,漢斯·蓋革和歐內斯特·馬斯登發射阿爾法粒子射束來轟擊非常薄、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紙。然而,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非常詭異,大約每8000個阿爾法粒子,就有一個粒子的移動方向會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過 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過金箔紙,偏差幾乎在2°到3°以內,甚至幾乎沒有偏差。從這結果,盧瑟福斷定,大多數的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於一個很小的區域(這個區域後來被稱作“原子核”);電子則包圍在區域的外面。當一個(正價)阿爾法粒子移動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會被很強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彈。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釋了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阿爾法粒子被這樣排斥。
盧瑟福對這奇異的結果感到非常驚異。正如同他後來常說的:“這就好像你朝一張衛生紙射出一枚15吋的炮彈,炮彈卻彈回來打中你一樣。”
盧瑟福計算出原子核的尺寸應該小於 。至於其具體的數值,盧瑟福無法從這實驗決定出來。
微分截面
盧瑟福計算出來的微分截面是
其中, 是截面, 是立體角,q是阿爾法粒子的電荷量,Q是散射體的電荷量, 是真空電容率,E 是能量, 是散射角度。
原子核最大尺寸
假設阿爾法粒子正面碰撞於原子核。阿爾法粒子所有的動能( ),在碰撞點,都被轉換為勢能。在那一剎那,阿爾法粒子暫時是停止的。從阿爾法粒子到原子核中心的距離 b是原子核最大尺寸。套用庫侖定律,
其中,m是質量,v是初始速度。
重新編排,
阿爾法粒子的質量是 ,電荷量是 ,初始速度是 ,金的電荷量是 。將這些數值代入方程,可以得到撞擊參數(真實半徑是 )。這些實驗無法得到真實半徑,因為阿爾法粒子沒有足夠的能量撞入 27fm半徑內。盧瑟福知道這問題。他也知道,假若阿爾法粒子真能撞至 7.3 fm半徑,直接地擊中金原子核,那么,在高撞擊角度(最小撞擊參數 b),由於位勢不再是庫侖位勢,實驗得到的散射曲線的樣子會從雙曲線改變為別種曲線。盧瑟福沒有觀察到別種曲線,顯示出金原子核並沒有被擊中。所以,盧瑟福只能確定金原子核的半徑小於27 fm 。
1919 年,在盧瑟福實驗室進行的另一個非常類似的實驗,物理學家發射阿爾法粒子於氫原子核,觀察到散射曲線顯著地偏離雙曲線,意示位勢不再是庫侖位勢。從實驗數據,物理學家得到撞擊參數或最近離距(closest approach)大約為3.5fm 。更進一步的研究,在盧瑟福實驗室,發射阿爾法粒子於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得到的結果,使得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工作同仁確信,原子核內的作用力不同於庫侖斥力。
套用
現今,套用這些年累積的散射原理與技術,盧瑟福背散射譜學能夠偵側半導體內的重金屬雜質。實際上,這技術也是第一個在月球使用的實地分析技術。在勘察者任務(surveyor mission)降落於月球表面後,盧瑟福背散射譜學實驗被用來收集地質資料。
彈性反衝探測分析技術是一種離子束分析技術,被用在材料科學中,用以分析、測量固體或薄膜材料中某種元素的深度分布。 使用加速器將某一能量的離子束打到待測樣品上,離子與靶固體中的某種元素的原子發生彈性碰撞,一般是由庫侖力造成的。通過入射離子的動能、彈性碰撞反應截面、散射離子損失的能量等參數,可以檢測待測原子在樣品中不同深度的富集程度,即不同深度處某種原子所占的比例。
參見
•盧瑟福散射
•彈性反衝探測分析
•湯姆孫散射
•散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