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韻人物簡介
她的人就如她的名字一樣:
溫文爾雅、餘韻無窮。初次見她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一個企業界的宴會上,她就是明星,在幾百名中外商界翹楚中間,她是那樣的不同,在汽車製造、船務、農業、計算機、教育等行業雄踞一方的女企業家,優雅、端莊、氣質不凡,富有感染力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毫無人們想像中女強人的霸氣。企業家們爭相與她交換名片,要求與她合影;第二次見她,是在香港的台灣水果節上,一群記者把她圍個水泄不通,鎂光燈不停地閃爍,面對記者提出的許多問題,她面含微笑,理性而睿智地一一回響,充滿自信。而會後與客商在談判桌上,她廣博的知識、靈敏的思維及果斷贏得了對手的讚賞,也贏取了對方的定單。這位在詭譎多變的商場上,揮灑自如,遊刃有餘的女企業家,原來背後有著艱辛感人的故事。嚴格家教影響終生
盧文韻的人生從一個小小的島嶼展開,這個小島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金門,童年歲月便是在一大片青蔥的田野與炮聲隆隆中渡過。她的母親是一位教師,父親是軍人。出身在紀律甚嚴的亦文亦武的環境中,成就了她亦剛亦柔與合群的特質。在童年的玩伴中,她儼然是一名領袖,帶著大夥同伴,滿山遍野尋幽探秘。由於母親教女有方,教她善良、禮貌,教她做人的道德規範。因此,她從小就注意同別人友好相處,以禮待人,使所有在她身邊的人都感到自在。談到金門成長的青蔥歲月,雖然當年物資匱乏,以及緊張的兩岸關係,令當時生活萬分艱辛,但盧文韻如今憶及,卻是苦澀中夾雜著美麗的回憶。她說:“雖然偶有隆隆的炮聲,但金門海邊落日、初升朝陽,以及金黃稻穗,一直伴著我成長。”十六歲那年,她負笈前往瑞士求學,接著開始了商場闖蕩的生涯,家鄉從此在記憶中遠離。
運輸行業的女中豪傑
如今,在她眾多投資項目中,廈門汽車可說是她最耗精力,卻也是最感自豪的心血結晶。箇中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
原來,十多年前,由於先生家族在台灣涉足汽車業,當時正因市場飽和而面臨何去何從的難題,於是她和先生攜手前往廈門“開荒”,在當時投資環境相當艱難的情況下,廈門汽車終於一九八九年誕生,成為福建汽車工業的拓荒者,而她亦成為該公司的原始外資股東。
汽車工業對當地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工業,中方對於如何經營汽車業茫然無頭緒,初來乍到的外方,則對當地的遊戲規則不太習慣,雙方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磨合期。孰料,盧文韻的先生忍受不住當時繁瑣紛亂的局面,遠走他國,獨留她一個弱女子把持大局。
所幸,後來中外方終於摸索出一條合作之道,在廈門市及福建省政府領導的全力支持下,廈汽後來更成功於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躋身國內少數汽車類上市公司之列。由盧文韻擔任董事長的力又實業(深圳)有限公司,目前仍為廈汽的第三大股東及外方最大股東,僅次於福建省汽車集團及廈門國投。
在內地汽車群雄環伺之下,“初生之犢”廈汽以市場區隔策略,將產品定位於大、小客車,事實證明,該策略相當成功。因為適逢內地經濟起飛,連繫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通需求愈來愈大,令廈汽旗下的大、小金龍客車銷量直線上升,短時間內即取得全國新造客車市場高達六成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及第三。
漆上“金旅”標誌的金龍旅行車,賓士於全國城間縣際的同時,也在來華出席各種國際會議的外國政商嘉賓面前,為國產汽車揚眉吐氣。例如二00一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領袖高峰會議,以及在廈門舉行的中國貿易投資洽談會等,金龍均獲指定為服務車隊,顯示金龍客車的品質已普遍獲得肯定。
盧文韻也於去年六月底的董事會上,順利當選廈汽副董事長,成為汽車界難得一見的女中豪傑。
享譽兩岸四地推廣農業的先鋒
台灣農特產、水果、蔬菜近年來漸為香港消費者所接受,但鮮少人知道,盧文韻是幕後重要推手。她不問個人名利,只求為辛苦的農民改善生活,為故鄉、故人略盡綿薄之力。
為了增加辛苦耕種的台灣農民收入,自一九九八年起,盧文韻出錢出力,協助台灣農業委員會、台灣省農會,台灣省農業合作社聯合社及台灣區蔬果輸出業同業公會在香港及澳門舉辦“台灣美食節”、“台灣水果節”及“台灣農特產品美食展銷會”,轉眼已舉辦了五年。
自去年起,在香港叫好又叫座的台灣水果節,又按季節不同而舉辦了三次推廣活動,讓香港消費者飽嘗寶島因春、夏、秋、冬時節不同,而孕育出來的芳香四溢、品種琳琅滿目的精緻水果。
隨著台灣農特產、水果、蔬菜推廣活動在香港打開知名度,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盧文韻,也幾乎與台灣農特產、水果、蔬菜劃上等號。只要提到台灣水果節,大家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總是盧文韻。
對於盧文韻來說,幫台灣農民歡呼收割,既可回饋故鄉,也寄託了她對故鄉難依難捨之情。
文筆流暢的她,曾執筆寫下她的心情:“我的童年記憶是色彩繽紛的,是詩情畫意的,在異國漂泊的歲月,這些景象常入我夢來。幾度舉辦台灣水果節,便是因為這一個難捨的美麗的舊夢”。至於選擇在香港展開推廣活動,則因“香港,是我此生住得最久、最有感情的城市。我的心愿不僅是請你們分享我的舊夢,更是把一片豐收的喜悅呈現在你們面前。”她的縝密心思盡在不言中。
其實,除了義助台灣農特產、水果、蔬菜走出寶島之外,她亦十分關注兩岸四地的農業發展。身為香港台灣工商協會農業委員會主席,以及台灣農業運銷協會的顧問,長期以來,盧文韻對內地、港、台的農業發展,農業品交流及銷售不遺餘力。她最大的心愿,莫過於有朝一日,能見到大中華區內的千萬農民走出窮困。
讓生命發光發熱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此訓常繫於心,盧文韻不忘國憂、不忘祖德、不忘桑梓,公益事業、教育事業,無不傾囊,盡力而為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多年,帶頭為大學建設盡心盡力;近年來又與深圳市教育局合作,創辦深圳市福田實驗學校;捐資母校金門國小、中學及設立以母親蔣仲英命名的獎學金;在台灣9·21大地震時還組織旅居香港的台灣社團同仁,向台灣鄉親慷慨解囊,捐資救災,受到當地政府及百姓的讚譽;亦曾為廈門市紅十字基金會及香港泉州慈善促進會捐贈;在參加吉林省考察活動期間,向吉林省希望工程籌建兩間學校作出捐款;多次參加及贊助中國婦女兒童事業發展中心活動,此等義舉,不勝枚舉。提到這些,盧文韻淡淡地說:“我只想做些拋磚引玉、回饋鄉親,服務社會的事。所謂『知恩、感恩、報恩』,『知福、惜福、造福』。”
能竭盡全力為社會做貢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關心那些需要關心的人,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才是一個無愧於社會、成功的人。“世事豈能皆盡人意,但願無愧於心。”就像成功的人生,以至於在生命終結的時候,亦能含笑無悔地離去。
已經不遺餘力地付出過,就讓生命再爆炸一次!在完成了所有感恩的祈禱之後,盧文韻的身上依然充滿張力和激情。如火鳳凰般,她將再次實現生命的煉獄與涅盤。
眼前的盧文韻,精力旺盛,笑容可掬,只因踏進二十一世紀,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她,對人生,對自己的事業有了把握。她願在有生之年,不斷地開拓這一片江湖。當掌聲響起,她的未來,也如童年的金門那金色的稻穗般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盧文韻的隻言片語
關於家庭
“我感謝父母給予了我一個單純的生長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我後來樂觀、開朗、豁達、有愛心且略帶點兒傻勁的獨特個性。”
關於成功
“我相信成功是給準備好的人的。當然,在商言商也是我的座右銘。”
關於朋友
“能共事共友最好,不能共事共友也不錯。家人、朋友才是我最大的財富。”
關於自己
“雖然身為女性,但能讓我產生濃厚興趣的往往都是男人做的粗重工作,比如跑馬頭、貨運、看水深,也正是由於這些工作培養出了我堅毅的韌性和堅強的體魄。Don't have mercy on yourself(不要自己憐憫自己),你就會成功。”
每天忙於公務的商界人士,總有自己減壓的一套方法。盧文韻喜愛清晨偕伴打高爾夫球,每天五時許,剛破曉的青綠球場上,必可見她的身影,只要她人在香港,幾乎每天都往球場報到,風雨不改。
盧文韻覺得“成功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打球正好能鍛鍊個人的體能及智慧型,訓練冷靜的判斷能力,充份表現德、智、體、群的品格。她球技精湛,有一天,她手氣極好,竟一桿進洞了!球友和她都高興得跳了起來,為此,她遍請朋友,共同慶祝。這就是打球給盧文韻帶來的樂趣。
盧文韻人物自述
我想也許是小時候受父母、家人的單純環境影響,上天給了我一個樂觀、開朗、豁達、有愛心且略帶傻勁的獨特個性,又給了我特別奇妙的成長過程。這讓我在學習、工作、努力、奮鬥、喜怒哀樂、甜酸苦辣的生活當中,
體會到不少人生的真諦。我願意在這裡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悟。我來自基督教書香家庭
我生長在一個人口簡單虔誠的基督書香家庭,父親是軍人,克勤克儉,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母親是教師,春風化雨,誨人不倦。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總是循循善誘,諄諄教誨。
隨著任職金防部憲兵組組長的父親來到金門,母親任教於金門中學。我在金門度過了國小、中學的求學階段,那段戰地生活,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在父母親、繼父過世多年後的今天,重新回憶往事,不禁有些傷感惆悵,所謂子欲養時親不在,想到對三位老人家只做到了“孝”而並沒有完全做到“順”,在讀書及婚姻上,內心不免感到些許內疚和遺憾,希望在往後的人生中,能做到他們對我從小到大的期許,“敦品力學,力爭上遊,對國家忠誠,對社會熱誠,對朋友家人真誠。”
我在16 歲時,從金門到台灣,才見到親生父親,也許長得像他,也許就是親情,我自然和他很接近。但我不知道究竟為什麼父母會有這一段過程。我們四姐妹,一直怕讓母親難過,也從來沒有提起。
記憶中和生父、繼父相處都非常的好,他們一向對我疼愛有加。可能我是長女,生性活潑好動,母親又是教師,因此母親對我的要求回想起來就簡直是嚴厲管教,卻也給我們充分的自由信任。由於當時戰地缺乏師資,居民生活清苦,因此大部分小、中學的同學都比我年長几歲,而我又是從台灣來的外省人,同學對我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及關懷,加上金門地方小,互相都認識,自然相處得感情非常好。我入鄉隨俗,在個性、思維及做人處事方面,不知不覺中也被潛移默化了。
先父是獨孫,先父母親家人大多數不在台灣,家中有一個比母親少三分鐘出生的醫生舅舅。另有三個當工程師的小舅舅,我先生也是學工程的,外公是醫生,加上家中四姐妹沒有兄弟。從小到大,家人都喜歡熱鬧的氣氛,結交了不少中外的好朋友。
行萬里路以開闊心胸
隨著父親從金門調職台灣,家也遷移到新竹、桃園、台北。母親在桃園大溪中學任教,直到她退休過世。三個妹妹中,兩位除了協助先生在生意上努力外,也是家中的賢內助和賢妻良母。小妹和先生是牧師,負責傳道工作。三個妹夫均敦厚善良,在事業和學術上都有相當成就,也令我感到非常自豪。
母親在我們年紀不大的時候就希望四姐妹除了讀萬卷書外,還要行萬里路以增加見識、世界觀及開闊心胸。學取外國人的法、理、情,加上中國人的情、理、法,貫通中外的優點,回來為國家、社會做點事。
由於家中沒有兄弟,排名老大的我又在戰地軍事教育環境中成長,處事做人比其他女性相比少了一些溫柔,多了一些果斷、堅毅。對於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對於自己略帶衝動、熱情、任性的個性,對於自己無論在友情、愛情、婚姻、事業所帶來正面及負面的影響,無論是逆境順境、得與失,我都是以平常心處理。我常覺得知足常樂,無欲則剛。
善待身邊的所有人
恩師石朝木當年曾對我講過的一句話,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有一天,一位女同學和我玩耍逗嘴時,她真的生氣了,竟跑去向老師告狀,老師不問緣由就處罰我。那時,我很不服氣,而且口氣不是很好的向老師大聲抗議。石老師委婉地對我說:“盧文韻,你知道嗎,不管你再有理,錯在別人,只要你的口氣不好,態度不佳,你就是不對!”
從此以後,無論是遇到別人的誤解,或是同事的爭執,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心平氣和,以冷靜的態度,溫和的口氣來處理人事問題,而多數都能迎刃而解。
我常在公幹出差的飛機上,思考一些人生的問題:人固然要追求成功,但人的一生除了事業工作外,還有親情、友情、愛情、家庭、健康,都不可或缺,乃至對社會、國家也有一份應盡的責任。
在創業、守業、擴展業務之中,我本著父母教導的“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原則,和同事及下屬互相鼓勵、努力。我不是念死書的人,求學過程也是在斷斷續續中完成,所以選擇到瑞士念酒店管理,欣賞真、善、美的意境。我個性活潑、主觀、倔強,難免在人生、創業、處世過程中或多或少也遇些挫折、起伏。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的家人和朋友也不斷支持我,鼓勵我,讓我在做人、事業上都不斷有創新、發展,再上一層樓。而在難得的“偷得浮生半日閒”之餘,亦可以和一些朋友打球、聚會。我珍惜上天賜於我的一切:家人、朋友才是我最大的財富。
利人又利己的雙贏策略
雖然身為女性,但奇怪我所感興趣的業務大部分是男性的事業,比較粗重,是名副其實的跑碼頭、看港口、看水深,有關道路貨業,從運人(旅行社)到運資訊(電腦資訊設計)。工作夥伴幾乎全是男同事,所以必須培養出一種剛毅不屈的性格及強健的體魄。
我工作上的態度及對員工的要求是:顧客永遠第一,服務品質為重,為人必須敬重上司,尊重同仁,愛護下屬,擔任主管的我必須勇於承擔責任,功勞永遠是同仁、下屬的。做人處事儘量為他人立場考慮,儘可能做到(1) 上策:利人利己;(2) 中策:能助人,利人不損己:(3) 損人又不利己是下策。
1997 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那段經濟不穩定的時候,也是一個機會,能讓我暫緩自己的腳步,可以多觀看、反省、檢討,重新裝備、充電、開源節流。在任何事情危機的時候,也都能變成轉機,進而成為生機,更能對人生下一個階段有所創新。像竹子生長的原理:節節上升,只要沉著、努力、塌實,無論在婚姻或事業上,必須守得烏雲而明月開。
人生如登山一步一個腳印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呢?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台灣前國民大會主席王慈官先生曾在一篇名為《讓生命再爆炸一次》的文章中說道,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是:“當我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嚎啕大哭,圍在我身邊的人,卻哈哈大笑;但願當我離開這個世界時,我能含笑離去,讓圍在我身邊的人嚎啕大哭。”
簡單的幾句話讓我內心深處深受感動與震撼!的確,人生在世,無需強求名利富貴,而要竭盡所能為社會人群貢獻一己之力,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原則,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關心那些需要關心的人,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我也有坎坷, 也有被欺、被騙的時候,但這只能讓我汲取教訓變得更堅強。本著“ 豈能皆盡人意,但求無悔於我心”的原則,在逆境商數這本書中看到的這句話“人生就像登山一樣,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攀登才能達到完滿的腳步。”“了解如何面對逆境,遠比如何接受順境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