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走向
鳳山縣境內,幹流稱喬音河(橋音河),由北向南流,經岩溶地區多段沒入地下,至袍里鄉月里村頂頭屯出露後約300米最後一次沒入地下,至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坡月村復出,後匯入盤陽河。主河喬音河,由巴甲、合運2條支流至喬音屯境內匯合而稱。流經喬音鄉那王村、康里村、額里村、久加村至鳳山縣城鳳城鎮松仁村仁里屯入拉累岩,出內龍巖過鳳城、恆里又入岩,再復出於京里村坡腳屯附近,明流約800餘米於良利襯河邊屯再次入岩,第三次復出於崋者村境內約500米又第四次入岩,復出於袍里鄉月里村良灣屯,匯同坡心河沒入地下出巴馬縣境。幹流區集雨面積399.25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03米,多年平均流量8.784立方米每秒。
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於甲篆鄉坡月村流出地表,再流經甲篆、巴馬、鳳凰、乙圩鄉(大化縣)等鄉(鎮),進入大化縣乙圩鄉,中間有傍莫、巴馬、龍洪、那漢、民安、那色等較大河流流入。境內長51.6公里。境內河流總集雨面積419.3平方公里。
在大化縣境內,盤陽河貫穿乙圩鄉境內,途徑巴岩、果好、乙圩、巴追四個行政村,於那當村(一說羌圩鄉常吉村 )東南2.3公里匯入紅水河,岩灘水庫蓄水後,在乙圩鄉匯入庫區,境內總長約有20公里。
水文特徵
據巴馬縣水文資料,盤陽河河流總集雨面積255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5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63.9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1413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2.8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鳳山縣 境內主要支流有:
合運支流,一源於鳳山縣林峒鄉文里界上坡腳,另一源自天峨縣更新鄉當里村拉黑屯境內,至合運村拉黨屯匯合,流經巴登入主河。集雨面積33.6平力公里,流域長度16.45公里,多年平均流里0.739立方米甸秒,最大流量30.34立方米侮秒,最小流量0.018立方米每秒,年徑流總量0.233億立方米。
巴甲支流,源頭有四,一源於巴甲村可琴屯地段,二源於懷裡村砦任山腳,三源廠於懷裡村周尾屯地段,四源於巴甲村尾油屯境內,匯於巴甲村牙里屯,至喬音屯共蘭處與合運河交匯經喬音而成喬音河。集雨面積47.35萬平方公里,長14.73公里,多年平均流星1.042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42.76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026立方米每秒,年徑流總量0.329億立方米。
那王支流,源於那王村定壇屯山腳。流經巴雅、那王、安溫、那良至巴蓋入主河。
坡寧支流,源於康里村朝輝屯山腳,經那岩,坡寧入主河。
若里支流,一源於林峒鄉大同村煙乃屯地段,另一源自喬音鄉若里村懷能屯地段,合匯於東王屯經若里至巴么入主河。集雨面積31.42平方公里,長12.5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691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28.37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01立方米每秒,年徑流總里0.218億立方米。
久加支流,源於若里村久樂屯地段。經那騰、江拿、坡屯、久加注入喬音河。
上林支流,源頭有二,一為鳳城鎮才勞村巴索境內,另一源為鳳城鎮久文村巴別屯境內,兩源流至那樂匯合後至勞里入喬音鄉上林村瓦里、把半、上林、下林、弄穴,穿過平朝岩來匯主河。集雨面積94.16平方公里,長17.78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072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85.03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051立方米每秒、年徑流總量0.653憶立方米。
巴旁支流,一源於鳳城鎮巴旁村那朝屯橙廣坡腳,另一源白臨搞山腳,於巴旁村弄林屯相匯後經巴旁至周福屯入主河。
九曲河支流,是一條源頭不明的暗河出露河流。出露於縣城東面山腳。出露點兩個,相距20米。水色一清一濁,俗稱“公母塘”,兩塘水匯合成九曲河、經縣城入主河,長約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0902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37.02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022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0.285億立方米。
京里支流,為季節性溪流,源於京里村拉安屯境內。至京里屯附近沒入地下相匯主河。
坡心河,因多數流程潛伏於地下,故又稱坡心地下河。由北向南流,下游明流約7.5公里後匯入喬音河。支流7條。
坡心河幹流,由平樂、江洲、謀愛、六馬、中亭、金牙、社更7條支流匯合而成。其中平樂、江洲、謀愛、六馬、中亭、金牙6條明流一段後均潛入地下,在地下匯合後,至袍里鄉坡心水源洞出露,洞外又有社更河來匯,故稱坡心河。出水源洞明流約7.5公里後匯入喬音河。總流域面積264.1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47立方米每秒,年來水總量2.04億立方米;坡心河暗流多且長,最長主道暗流約40公里。
平樂支流,發源於金牙鄉林佑坳南面坡腳。至平樂鄉洪勺屯有那坡溪來匯,至平樂鄉府有力那溪來匯。至平旺村有海內溪來匯,至那祝入岩;流域內建有平樂水庫,蓄水總量455萬立方米。
江洲支流,發源於江洲鄉相圩村頂風山山l腳,至相圩屯有坳屯溪來匯,經那雄、頂頭、那瓦、舍嶺等屯至江洲鄉政府駐地有維新溪來匯,經那瑤,(山弄)鳳,穿江洲仙人橋。至風平蠻肥屯地段沒入岩。
謀愛支流,由登亭村巴夾溝溪和謀愛村那馬溪匯合而成,兩溪於謀愛屯附近白岩腳相匯後,流3公里在謀愛下壩入岩。其中那馬溪流建有謀愛水庫,蓄水量為165萬立方米。
六馬支流,源有二,一源於六馬村那勞屯地段,另一源自六馬溝,兩溪於六馬村巴賢屯附近匯合後。至中亭村下救屯樓梯岩附近入岩。
中亭支流,源自中亭鄉中亭村那龍境內,經中亭大寨對面山腳入岩。
金牙支流,源有二,一源於金牙鄉上牙村內郎溝,另一源自東王村林佑坳北面坡腳,兩溪於上牙塘休屯境內匯合(俗稱三又河)後。經金牙大壩至平洞屯入岩;流經金牙大壩的河段,冬季河床裸露,而消水洞口處則常年蓄水形一湖泊。長近1公里,寬300餘米,1975年再蓄漲成湖以來一直未見消退。
社更支流,源於平樂鄉海亭村巴那屯坡腳,經袍里鄉坡心村社更屯至坡心水源洞入坡心河。
東蘭縣 主要支流:
東平河,源出東蘭縣那烈村東里三潭,由北向南流經那烈、巴學、江平至坤王穿入地下溶洞注入巴馬盤陽河。全長29.5公里,流域面積為212.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10879.9萬立方米,年均流量為3.45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為1014.4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為0.523立方米每秒。河床切割淺而平緩,便於提水灌溉,兩岸階地有明顯的沖積土。
巴馬縣主要支流:
河名 | 縣內長度(公里) | 流域面積(平方公里) | 年徑流量(萬立方米) | 最大流量(立方米每秒) | 最枯流量(立方米每秒) |
傍莫河 | 4 | 53 | 3300 | 42.7 | 0.11 |
巴馬河 | 19 | 96 | 5978 | 78.1 | 0.11 |
龍洪河 | 7 | 37 | 2304 | 142.3 | 0.25 |
那漢河 | 9 | 43 | 2678 | 35.3 | 0.05 |
民安河 | 12 | 42 | 2615 | 33.5 | 0.05 |
水利概況
該河中上游蜿蜒於崇山峽谷間,水急灘多,水能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8.8萬千瓦,巴馬縣建成水力發電站3座,裝機7120千瓦(賜福電站裝機2400千瓦,1992年因岩灘電站下閘封水淹沒已廢棄),電灌站41處,水輪泵站23處,引水工程88處,灌溉農田1萬餘畝。該河在境內流程較短,多年來河床變化不大。
鳳山縣建有喬音水庫(中一型),庫容1106立方米。水庫下游配有3個梯級電站,即喬音電站、內龍電站和太平電站,分別裝機250千瓦、1000千瓦和320千瓦。
喬音水庫,位於鳳山縣境北部喬音河上游那王村河段,距喬音鄉府所在地300米,距縣城23公里,是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1969年動工,原稱反修水庫,1972年改稱喬音水庫。1971年樞紐工程基本建成,開始蓄水、發電、養殖。1990年渠系主體工程基本配套完成,增加灌溉功能。集雨面積92.6平方公里,庫容1210萬立方米,死庫容10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800畝,有效灌溉面積6370畝,除澇面積4000畝。淹沒及占地面積405畝,水面面積1245畝。壩型為郭土斜端壩,壩高34米,壩頂寬4米,長196米。壩頂高程595.21米,防浪牆頂高程595.71米。設計洪水位592.73米,校核洪水位595.01米,正常高水位588.01米,死水位572.56米。
平樂水庫,位於鳳山縣境西南中部,地處平樂瑤族鄉洪力村六馬溝與六往溝的匯合處,屬坡心河流域的平樂支流。水庫離平樂鄉府所在地上游4.3公里,離縣城44.3公里。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庫。水庫集雨面積18平方公里。庫容467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80萬立方米,死庫容20萬立方米。正常高水位水面面積820畝。壩型為粘土心牆土壩,壩高30米,壩頂高程130米(假設基面),壩頂長112米,寬3.5米。設一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相應洪峰流量每秒307立方米,下泄量每秒283立方米,相應水位128.19米。校核洪水標準為500年一遇,水位128.77米,相應的洪峰流量每秒436立方米,下泄量每秒399立方米。
謀愛水庫,位於鳳山縣平樂瑤族鄉謀愛河支流那馬河段,距平樂鄉政府12公里,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綜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庫。水庫積雨而積為7.9平方公里,庫容11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4萬立方米,死庫容9萬立方米,正常水位水面面積為85畝。壩型為粘土心牆土壩,壩高30米,壩長69米.壩頂寬4米.壩頂高程130米。
巴合引水壩,位於鳳山縣鳳城鎮九曲河的巴台屯河段,是永久性水泥砂漿砌石壩,渠道長l1.20公里,引水流量每秒0.02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00畝,灌溉面積400畝。1956年動工.興建,1957年4月建成。
平旺引水壩,地處平樂河平旺村河段,1965年9月動工,1966年建成。壩高1.0米。漿砌石結構。渠道長1.1公里,引水流量每秒0.25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400畝。1972年最大灌溉面積350畝,1985年下降到200畝,1986年渠道進行大修防滲,灌溉面積又增至300畝。
金邊水利,位於巴馬縣甲篆鄉甲篆村金邊屯左側盤陽河上。1956年9月動工,1958年底竣工。國家投資10萬元,總投工12.5萬個工日。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高6.5米,壩頂長80米,寬2米。渠道長8.2公里。設計引水流量0.6立方米每秒,正常引水流量0.5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面積2600畝,有效灌溉面積1500畝,1990年實際灌溉面積920畝。灌區受益村屯有烈屯、那同、坡開、巴平、篆屯、橋頭、百馬、百合、弄免、甘水10個屯。1993年以後,除了重新核實灌溉面積之外,相繼對甘水水輪泵站進行渠系配套和將渠道延伸到坡獨屯,1996年以後,灌溉面積一直保持在1800畝左右。
流域地理
地貌
流域河源地帶,處於鳳山縣東部、中部構造侵蝕中山低山區。屬東鳳嶺余脈、基岩為砂頁岩,邊緣部分有石灰岩露頭;最高海拔1308.8米,一般海拔600-1000米,相對高度400-600米。山頂多呈圓頭形或倒U形的圓滑的山脊,延伸開去。連綿不斷。山勢一般較陡。多數在25度以上也有30-40度的,水土容易流失,農業利用困難。這些山地,土壤屬砂頁黃紅壤或黃壤。該區水源比較豐富,有3條河流,沿河兩岸是地勢平緩的河谷,農田比較集中,連片,是鳳山縣的主要稻穀產區。
流域上游鳳山縣南部為峰叢窪地、峰林槽谷地貌,包括鳳城鎮鳳凰、林蘭、興隆、長峒、拉仁、崋者、袍里鄉央峒、廷社、仁安、奔仁、謀屯共11個村,該區屬都l陽山脈的上段,最高海拔987米,一般海拔700-900米,以石灰岩、白雲岩為主,邊緣部分有石灰岩一與砂頁岩相混。地貌屬峰叢窪地向峰林槽谷演化的過渡性類型,切割較深,山體有相連或不相連的。懸崖絕壁多,坡折線較為明顯;(山弄)地有圓形的窪地,也有長條形較平坦的槽谷、溶洞、落水洞廣泛分布:水源奇缺,無地表河。只有一條地廠河在央洞出露。該區主要作物玉米、黃豆和其他雜糧。
流域中下游巴馬瑤族自治縣內主要為丘陵地貌,該地貌屬山前丘陵類型,主要分布在那桃、百林鄉全境,巴馬鎮的元吉、巴發、巴廖、設長,燕洞鄉的岩廷、子帽、洪晚、新力、龍威、燕洞、賴滿,甲篆鄉的百馬、拉高、甲篆,共37個村,總面積785.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96%。該區海拔在200~500米之間,區域內盤陽河、靈歧河、巴王河、巴馬河、龍洪河、元吉河等中小河流經,土體深厚、肥沃,丘間谷地廣闊,水田多且灌溉良好。
河口大化縣乙圩鄉屬山石丘陵地貌。山巒起伏,七溝八梁,溝壑縱橫,石漠化嚴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
集鎮
喬音鄉,位於鳳山縣城西北面,鄉人民政府駐地那土村喬音屯距縣城22公里。鄉境西.、北兩而與天峨縣的更新、納直兩鄉接壤,西南至東面依次與金牙、鳳城、長洲、林炯等鄉(鎮)相連,全鄉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喬音鄉在土司時期稱芝山哨,管轄到今屬天峨縣老鵬鄉、八臘瑤族鄉、納直鄉當里村、豈暮鄉甲岩村一帶地域。民國8年(1919年)建縣後改稱芝山區。民國22年全縣裁6個區為8個鄉,芝山區分為喬音鄉和老鵬鄉。民國24年廣西省調整舊田南道屬各縣時,將老鵬鄉劃歸天峨縣。民國30年增設久加鄉。1950年2月全縣分為4個區,喬音、久加2鄉稱第三區。1957年1月改稱喬音區,1958年9月改稱喬音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將全縣5個公社分為15個公社1個鎮,原喬音公社分為喬音、久加、大同3個公社,1961年7月又將上述3個公社合併為喬音區,1970年7月改區為公社,1984年9月改公社為鄉,原喬音公社轄區分為喬音、林峒兩個鄉。壯族占95.2%,漢族占3.56%,瑤族占0.92%。喬音鄉除老哄村及久加村邵分屬石山區外。其他皆為土山區。喬音河流經鄉境。喬音河由11條溪流匯集而成,上游建有喬音水庫,為縣內最大的蓄水防洪工程,下游形成的河谷平地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縣境內水稻主產區之一。因其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可進行水旱輪作。
鳳山縣城,地屬鳳城鎮轄區,位於喬音河與九曲河交匯處、四面環山,歷來為州署、縣治駐地;民國38年(1949年)為廣西第12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東蘭州地劃出外六哨置鳳山土分州,土官先後於長里哨陸朗村(今砦牙鄉砦牙村陸郎屯),芝山哨苟架村(今喬音鄉久加村舊州屯)。風山哨周福村(今鳳城街周福屯)、那力村(今鳳城街那力屯)臨時設署視事,最.後遷至後龍山腳下(今縣政府駐地)。州署定址後,上官生調各哨民工建造州署衙門,起磚瓦房屋5座2間為廨署。至民國7年(1918年),十代土官、一十一代彈壓先後在城區建武廟、城陛廟、文昌閣、水雲寺等神祠佛堂多處。在城區河道上建石拱橋5座,建州廂學堂1所(後稱高級國小校)。鳳山縣城地屬山區,全年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允足,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城區東血有公母塘、鴛鴦洞、馬鞍洞。雲峰洞、文筆峰,西面有雷峰古寺、鳳旁林海,北面有晚照丹崖、穿岩石路、革命烈士陵園,南面有紅軍岩等風景名勝和紀念地。
巴馬瑤族自治縣治所巴馬鎮巴馬街,地處全縣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0′、北緯24°11′,海拔225米,城東3公里處有蜿蜒曲折的馬鞍山古道,城西1公里處有海拔200米高的公雞山蹲峙,南10公里處有海拔205米高的巍峨的獅子山,城北0.5公里有海拔225米高的羅旁山巒羅列,山頂的鎮崗炮樓俯瞰全城。城區四周群山環抱如屏障。縣城方圓2.5平方公里內,地形開曠,田疇交錯,為山區小小平川狀,稍外西南部丘陵丘山遍布。縣城,自明嘉靖七年(1528)年)設定岜馬巡檢司以後,成為建置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民國23年(1934年)冬,國民政府在此設定萬岡縣,為境內有縣制之始。之後,城區逐漸擴大,街道亦得到相應擴充。1949年萬岡城區0.3平方公里。1956年自治縣成立以後,縣城逐年擴展,至1997年原屬巴發村的那努、亭細、向陽、巴發上下一帶均劃入城區。縣城以百貨大樓、郵電大樓為中心,東至那塘橋,西至職業中學,南至巴徐第二中學,城區總面積達2.5平方公里。解放以後,隨著交通、商業、文化、經濟的不斷發展,吸引著許多外地商人前來經營,使城區呈現繁榮景象,1990年城區共有8條街道,至1997年形成星羅棋布的商業網。1991年11月,巴馬被確認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
巴馬鎮,位於縣城中部,是縣人民政府駐地。明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府提督尚書王守仁于田州置十九巡檢司,其中岜馬巡檢司設於巴馬鎮。1990年,全鎮總面積278.45平方公里。轄14個村委會,1個居民委員會,304個村民小組。人口36909人,其中壯族占82%。這裡有光榮的革命歷史,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亭泗戰鬥、盤陽暴動、萬岡起義均在這裡爆發。該鎮地處低山河谷地區,盤陽河流經6個村委會,河段長30公里。年均氣溫19~20℃,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有耕地面積25756畝,其中水田16789畝,為全縣重要的水稻區。產有鈦、鐵、金礦。解放前,農業以中稻為主,產量很低,人民十分貧困。解放後,建成盤中灘、賜福電站,總裝機容量6620千瓦。
甲篆鄉,位於縣城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9公里,全鄉總面積149.36平方公里。1990年轄11個村委會,175個自然村,185個村民小組,圩場2個。全鄉總人口2338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57人),壯族占75.41%,瑤族8.36%。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的民眾就積極參加韋拔群領導的革命活動,有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事跡。該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全縣的重點林區之一,以杉為主,盛產油茶、八角等。盤陽河流經境內8個行政村,30多公里,水產資源有獨特稀有的油魚,歷來頗負盛名。
鳳凰鄉,位於縣城東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8公里,全鄉總面積87.22平方公里。解放前屬鳳山縣管轄,解放後至1956年前劃歸東蘭縣。1956年劃歸巴馬縣,1984年改稱為鄉,時轄7個村。1988年將那蕊、那色、巴岩3個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1990年轄4個村委會,1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57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0人),其中壯族5011人,漢族1651人,瑤族2756人,其他152人。該鄉北部為石山區,但地下水資源豐富。南部為土坡地區,土層較厚,土地肥沃。全鄉有耕地7231畝,其中水田277畝。農業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木薯和芭蕉等。鳳凰鄉,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鄉政府駐地有鳳凰山和鳳凰洞兩個風景點。
大化縣乙圩鄉,位於大化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0公里,東北面、東面、南面分別與大化縣北景鄉、岩灘鄉、羌圩鄉相鄰,西南至北面分別與巴馬縣巴馬鄉、那桃鄉、鳳凰鄉接壤。是集“老”“少”“邊”“窮”“庫”於一身的鄉,其中盤陽河邊的乙圩、果好、巴岩、巴追四個行政村是岩灘電站重點淹沒區。盛產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和油茶、旱藕、甘蔗等經濟作物。作為岩灘水電站重點淹沒區之一的乙圩鄉有著豐富的水資源,紅水河支流(盤陽河)貫穿乙圩境內,途徑巴岩、果好、乙圩、巴追四個行政村,總長約有20公里,河流蜿蜒如游龍,兩岸青山如玉簾,河水清澈透明如明鏡,河流兩岸水產養殖業、木材加工業和庫區觀光垂釣旅遊業等產業蓬勃發展。乙圩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已是塊紅色的土地,勤勞勇敢的乙圩人民為革命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留下一幕幕歷史豐碑。乙圩鄉擁有98位在冊烈士,境內保有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紅七軍21師成立慶典舊址,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六翁兵工廠舊址等,紅色旅遊文化資源有待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
旅遊開發
鳳山縣三門海生態旅遊區,位於上游波心河段。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鳳山縣袍里鄉坡心村,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典型的核心地帶。距南寧300公里,有高速公路,二級路貫通,行程4個小時左右;距桂林380公里,有高速公路,一級路,二級路貫通;距鳳山縣城20公里,距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巴馬縣城40公里;距樂業大石圍天坑群120公里。天窗,是喀斯特旅遊資源的新族,有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三門海景區的天窗就有七個之多,是串珠式天窗群,並列排成北門七星狀,在世界旅遊資源中是絕無僅有的,義大利著名的科考探險家諾薩里奧盧基里博士指出:“鳳山三門海天窗群奇觀,串珠式塌陷,興山、水、洞、天渾然一體,時屬世界罕見,獨一無二”。三門海亦因此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為“世界之窗”。三門海天窗群集山、水、洞、天為一體,蔚為壯觀,神秘的地下河資源,奇妙壯麗的喀斯特湖,喀斯特泉、大型溶洞群、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徵都集中體現於三門海景區內,夠成了名副其時的喀斯特世界地質公園。景區氣候宜人,年均溫度19度,冬暖夏涼,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0000個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稱。三門海坡心河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巴馬盤陽河流域長壽帶的源頭,景區內居民不到4000人,但有百歲壽星就有4個之多,壽星比例高達千分之一,可以說是世界上百歲壽星最密集的地方。
鳳山縣穿龍巖風景區,位於上游喬音河段。穿龍巖位於鳳山縣城內西北面,因其古時候為路人步行入城的必經之道而又名鳳陽關。喬音河從其腹中流過。穿龍巖是由於地下水的侵蝕作用以及雲貴高原地殼抬升作用形成,因奔騰數十里的喬音河下游流經松仁村進平包屯黑潭,從內龍山腳冒出一截後闖入岩洞直注縣城,活象一條巨龍,隱而復現,穿岩入城,故古人名之日穿龍巖。其西南面石壁高約180m,130m處有一小溶洞,被稱作鳳山的“鳳眼”,夕陽晚照,滿壁金光,為鳳山八景之一“丹崖晚照”。穿龍巖南面洞口寬約80m,高約30m,其中河床寬約20m。整個穿龍巖最寬約200m(含河床寬度),深度為400m,最高高度約100m,洞廳面積4.15萬平方米,排名中國第五,象一個巨大的會議廳,極為壯觀,堪稱一絕。洞內地形呈三級,高差約15m。由於年代久遠和人為活動影響,洞內石筍、石柱等岩洞景觀破壞較大,地面僅有三處較大的石柱,洞頂卻到處可見懸掛的石鐘乳、石幔、石筍。許多燕子在洞頂作窩,成群的燕子在空中飛舞。在穿龍內洞左側岩壁有一長50米、高10米的石刻長廊,古今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手跡。清未南寧官客宋福基,到此揮毫道“大華山川";民國年間廣西 省主席黃旭初雲遊此地,揮筆道“奇山妙水,俯仰清高"石刻字型剛勁有力。據說古代旅遊家徐霞客曾在這裡駐足留墨。喬音河如同青龍沿岩道右側峭壁之下,灘鏇而激,在洞廳內迴響不絕。四面環山,景色宜人,數百畝田地鑲嵌其中。喬音河從地下流出,穿過內龍流入穿龍巖。因人工發電引水而形成的瀑布斷崖而下,如白練垂懸。遊客穿過穿龍巖到此,有一種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前人曾有“路入岩中別有天,人間佳景異桃源”之贊,因此又叫做桃花源。從桃花源穿過地下河(喬音河),就到了被譽為鳳山 “小桂林 ” 的松仁村。這裡峰叢林立,形態萬千,似人面、如美人。加之竹影婆娑,雲鎖獨峰,稻田碧綠,久加河、喬音河如玉帶穿流其中,更是讓人留連忘返。
巴馬盤陽河風景區,也叫長壽河風景區,盤陽河源於鳳山縣橋音鄉,流經鳳山水源洞,穿行於巴馬縣甲纂鄉境內百魔洞、百鳥岩最後一個出口注入賜福湖,大自然賦予巴馬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其境內高山綿延,峰巒逶迤,河溪交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一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上,蘊藏著無數的寶藏,構成了以盤陽河、百魔洞、百鳥岩、賜福湖、弄友原始森林、江河地下漂流、天坑地下森林、巴馬猿人遺址等連成一體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孕育了罕見的壽星群體。經過國際自然醫學會考察和科學測驗,確認巴馬處在熱帶、亞熱帶的重要地理分界線上,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受高原氣候和海洋氣候的雙重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如春,形成一個獨特的小氣候區,空氣中每立方厘米含氧負離子高達2萬以上,無污染,確認巴馬為長壽之鄉。據1998年統計全縣有百歲老人81人,90歲以上268人,每103人口中就有百歲老人34.8人。巴馬盤陽河經過長期流水沖蝕,形成了深谷、溶洞、暗河、瀑布等多美多姿的自然風光。巴馬盤陽河風景區不僅是壯、瑤民族聚居地帶,也是一條長壽帶。兩岸不僅山青水綠,風光明媚秀麗,而且河水水質良好,富有對人體健康長壽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因而這一帶生活著眾多的古稀、期頤老人,其人數密度和長壽環境為世上少有。其中百歲兄弟、百歲姐妹、百歲夫妻屈隨村可見,故又稱長壽河。沿河主要景點有江洲仙人橋、水泥洞、興仁瀑布、百魔洞、百鳥岩、巴盤長壽村、弄龍天然八卦圖、龍洪雙獅、賜福療養度假村、睡美人、賜福湖等等,而且沿河生長著壯族人民敬稱的英雄樹——木棉樹。每逢陽春時節,木棉花迎天怒放,滿樹火紅,美不勝收。為開展長壽之鄉觀光考察和長壽養身度假旅遊的理想之地。
賜福湖,是賜福盤陽河段因岩灘電站蓄水後形成的大湖。一座長396米、高39米、廣西多結構組合型大橋之冠的賜福大橋雄跨西北,把賜福湖分為東南湖和西北湖,橋南有海拔600多米的維漢山,橋北500多米的識立山,兩座山拱衛橋頭,雄視湖面,氣勢雄偉。許多山嶺大半截被水淹沒,露出水面的山頭便成了數百個島嶼和半島,成為展現在遊人面前碧水常駐的賜福湖。賜福湖西北起自三江口大橋畔,東南至波貴村3公里處,延綿數十里,平均寬約400米。但見水繞峰迴,河道悠長風景優美。
百魔洞,位於巴馬縣甲篆鄉,1987年,當中國和英國的岩溶地質專家踏進了百魔洞,進行了聯合考察後,一致認為:該洞集天下岩洞之美於一身。洞的平均高度為80米,寬70米,主游路程4000多米,盤陽河從百魔洞下流過。百魔洞的獨到之處還在於它的鐘乳石高大氣派;據測量,最高的石筍為39米、直徑為10米。景點設有:孔雀迎賓、良田萬頃、金山猴王、杜甫吟詩。該洞加上洞上洞、洞內洞之歧路,遊程可達萬米。與相通的感歲洞,鄰近的柳羊洞和五仁洞組成龐大的洞群。此洞分為4個大殿堂,輝煌瑰麗,多姿多彩。加上洞中霧氣繚繞,變幻無窮,更使這個巍巍景觀顯得詭秘多姿。這些巨大的鐘乳石塔,是經過幾億年岩溶發育的結晶,實屬“天下之最”。此洞洞中有天。南、北洞間,是個桶形的通天洞,洞周圍峭壁垂直,高達百米,洞底方圓20畝的橙果園,堪稱“世外桃源”。洞邊有曲折小路可攀援而上。南洞的二、三樓洞的皇帝宮殿、迷魂宮更加瑰麗多姿,有的如帆出海,百舸爭發;有的像群仙席地,各具形情;有的如臥室裝飾,枕被俱全,壁上掛鏡閃閃發光,不啻鬼斧神工,天造地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