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籽

皂莢籽

基本形態 乾燥種子呈長橢圓形,一端略狹尖,長11~13毫米,寬7~8毫米,厚約7毫米。 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帶有光澤,較狹尖的一端有微凹的點狀種臍,有時不甚明顯,種皮剝落後,可見2片大形鮮黃色的子葉。 質極堅硬,氣微,味淡,以顆粒飽滿、堅實、無雜質、無蟲蛀者為佳。

皂莢籽簡介

又名

皂莢籽 皂莢籽

皂角子 、皂子、皂兒 、皂角核

源自

為豆科植物皂莢的種子。

採集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剝取種子曬乾。

皂莢籽 皂莢籽

皂莢籽藥用價值

炮製方法

《雷公炮炙淪》:皂莢子,收得,用磁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裏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用銅刀細切,於日中乾用。

性味

性味:辛,溫,有毒。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本草經疏》:味辛鹹,溫,有小毒。

③《本草匯言》:味辛甘,氣溫,無毒。

功用主治

皂莢籽 皂莢籽

功用主治:潤燥通便,祛風消腫。治大便爆結,腸風下血,下痢里急後重, 疝氣,瘰癧,腫毒,瘡癬。 又炮核取中黃心,嚼餌之,治膈痰吞酸。

①《本草圖經》:核中白肉,入治肺藥。

② 李杲:和血潤腸。

③《綱目》:治風熱大腸虛秘,瘰癧、腫毒、瘡癬。

④《本草崇原》:治疝氣並睪丸腫痛。

⑤《醫林纂要》:殺疳蟲。

⑥《本草求原》:疏風熱,去麻痹。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

宜忌:孕婦慎服。

皂莢籽選方

①治大腸風秘:皂莢子三百粒。破作兩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棗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為度,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棗仁湯,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漸加至百丸,以通為度 。

②治腸風下血:皂莢子、槐實各一兩。用粘谷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 。

③治里急後重:積殼、皂莢子等分。炒令乾燥為末,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

④治下痢不止: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 。

⑤治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 。

⑥治瘰癧滿項不破,及腫疼痛:不蛀皂子三百個,酒一升半,化硇砂一兩,同浸皂子七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盡為度,每至臨臥,含化三粒 。

⑦治氣毒結成瘰癧,腫硬如石,疼痛:皂莢子一兩(燒灰),槲白皮末一兩。同研令細,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

⑧治一切疔腫:皂莢子取仁作末敷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