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個版本
歷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過三種版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蘇、湖北五個書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
張元濟主修過程
著名國學大師張元濟(1867—1959)萌生了“重校正史之願”。他發誓要匯集善本,重新校勘輯印一部古本全史,恢復正史原貌,糾正殿本的錯謬。張元濟主持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型民營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達數十年之久,是我國近現代出版事業的先驅和泰斗。他秉持“續古代文化之命,續民族文化之命”的強烈使命感,以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優秀文化古籍的遠見和氣魄,耗費巨資廣搜各史的宋元善本,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嘔心瀝血18個寒暑方大功告成。因《百衲本二十四史》選用的各種版本殘缺不全,乃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有如僧人的“百衲衣”,故得此名。
18載星移斗轉,張元濟埋頭修史之時,正值社會動盪戰火紛飛,校勘、輯印工作多次受到嚴重摧殘。這個戰亂年月的文化工程,耗盡了一代大師的全部心血,也成就了張元濟古籍整理生涯的學術巔峰。《百衲本二十四史》糾正了殿本三百年來造成的混亂,澄清了許多長期困擾史學界的錯誤,歷史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他的壯舉前無古人,勞苦功高,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國學大師、中國出版史上的泰山北斗。
三千卷字字心血,百衲本被公認為最佳全本正史《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後,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為最佳全本正史,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與珍貴价值,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
張元濟先生在總結前人校書經驗,以“書貴初刻”為選擇底本的指導思想,千方百計地搜訪一流善本,但又不拘泥於宋元舊槧,而是反覆對勘,擇善而從。遇有脫簡殘編或短篇缺頁,總是設法配補齊全。一旦發現更早更好的本子,便不惜代價立即抽換。所以《百衲本二十四史》選用的版本,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數是精心選取幾個不同版本配補而成的。正如著名歷史學家王紹曾先生評價:“是宋元以來全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結,是宋元以後全史最佳的匯印本。搜羅舊本之廣,影印之精,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如此歷經18個寒暑不輟,終得上佳之本,其中宋元15種,元本6種,明清初刻本3種。
更難得的是,張元濟先生在《百衲本二十四史》的輯錄過程中,創立了古籍整理有關門類的一整套學術規範。比如他在前人校書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校勘方式,從千頭萬緒的紛雜版本中,提綱挈領,理出版本源流,厘定文字得失,正確判定版本價值,作為選擇底本的依據;他將校勘與考證緊密結合,精密考訂,擇善而從。字字悉心校勘,頁頁精心修潤,僅他為《百衲本二十四史》所做的《衲史校勘記》就多達百數十冊;他親自監督印刷,用紙裝幀精良。在這當中所總結出的基本規律和準則,至今仍被奉為古籍校勘的範例。
《百衲本二十四史》評價
《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後,當時社會各界佳評如潮,全國各大報章連篇累牘發表大量評介文章,莫不予以高度讚譽。原北京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評價為“博觀精勤之成績所以嘉惠學子益無限量”。史學家傅增湘盛讚“所採獲者皆前人未見之書,故其定論者多千古未發之覆”。文獻學家張舜徽在其《中國文獻學》中認為,“從此全史出現了最標準的本子,可據以訂偽補缺,對史學界的貢獻為最大。”《百衲本二十四史》成為全國學界一大共同話題,堪稱一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