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思索[龍應台散文集]

百年思索[龍應台散文集]
百年思索[龍應台散文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年思索》是200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應台。 該書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國,抒寫了她對歷史的反思,對中西文化的思索,對未來的展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輯一 手捧著透明的細瓷

詩人剛走,馬上回來

我生活在一個傳統無所不在的國家。在這裡,兩百年前的人栩栩如生,好像只是出門到巷口買個報紙,馬上回來;他桌上的茶還熱著呢。

1997年的德國,翻開報紙,打開收音機和電視,無處不是海涅的訊息。他的《羅雷萊》詩被舒柏特譜成歌曲,連中國的孩子都會唱。1997年,德國人用一整年的時間在紀念詩人兩百歲的冥誕:海涅朗誦節、海涅學術研討會、海涅音樂會。

1997年,無處不是舒柏特的訊息,在報紙副刊上,在收音機里,在出版社的海報書目上,在書店的玻璃櫥窗里。舒柏特的傳記被製成書籍、錄音帶、CD、廣播劇、電影。整個德語世界從城市到鄉村的音樂廳里,響著舒柏特的小夜曲,交響樂,民歌。1997年是舒柏特兩百歲的冥涎。

1998年,鬱金香才剛從甦醒的土裡鑽出,空氣里已經到處響著布萊希特的名字;今年是這位劇作家一百歲的冥誕。他的劇本在大大小小的劇場巡迴演出,他的作品在一場又一場的研討會中讓專家們爭來辯去,他的生平軼事占據一版又一版的文化副刊。與布萊希特有關的書甚至被搬到台北的國際書展中去占一個特別尊貴的位子;中文讀者對他當然不陌生,布萊希特的《四川來的好人》在世界文學裡太有名了。

1999年,明年,不管它世紀末不世紀末,德國人正準備轟轟烈烈地慶祝另一個人的生日,比慶祝海涅、舒伯特、布萊希特都要認真而隆重:明年是歌德兩百五十歲冥誕。法蘭克福,歌德的出生地,將是張燈結彩的大舞台。

市政府已經撥下約一百萬美金預算,覺得還不夠,轉向企業界募款。德意志銀行馬上捐出六十萬美金,商業銀行也貢獻了十幾萬。別的捐款源源而來。明春4月,“歌德的散步”開始慶典的序幕;人們從歌德的老房子出發,沿著萊菌河,踩著歌德當年的腳印,走到他愛去的“磨坊”酒館。古意盎然的酒館就在河邊,有老樹垂柳圍繞,幾乎一石一木仍是舊時顏色--好像歌德離開他桌上喝了一半的啤酒,只是去買份報紙罷了。散步途經的延綿數公里,會有一路的戶外雕塑展和畫展,還有歌德詩歌的即興朗誦。

兩百年前行路不易,歌德算是個大旅行家了,坐在馬蹄達達顛簸不堪的驛車裡,遊藝歐洲。1999年的“詩人之旅”將由火車把歌德的崇拜者從法蘭克福載到歌德曾經雲遊的城市:斯特拉斯堡、蘇黎世、義大利的佛倫那……。8月28日,歌德的生日,是整個慶典的高潮;“歌德文學獎”要頒發,朗誦會要舉行,法蘭克福要變成一個歌德城。事實上,一整年都是歌德年:社區圖書館會舉辦各種歌德講座和詩歌朗誦,博物館有各形各色與歌德有關的特展,現代美術館預備把整棟建築的外表畫成歌德風格,其他美術館將聯合起來展出“1770年的歐洲”,把歌德時代的藝術、音樂、文學、服裝、建築、家具,也就是說,把兩百年前孕育了歌德的整個文化史和生活史呈現出來。

(原載1998年4月14日《文匯報·筆會》)

作品鑑賞

心靈的沉重與激越--評《百年思索》

〖江蘇〗張暉

著名作家、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龍應台女士,近年來一直傾心於中國百年思想的研究。數月前剛剛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的《維新舊夢錄》一書,影響就非常之大。以前對龍先生的認識也止於此,直到最近看見龍女士的另一本新作《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才知道龍女士關心的範圍不僅僅局限於中國一域,因留學美國,僑居歐洲的背景,龍先生對西方的歷史、文化都比較熟悉。在這種廣闊視野的基礎上,龍先生關心的乃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的文化與思想。其氣象之大,真可以用漢代人所說的“包括宇宙”四個字來形容。

龍應台女士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即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她在《對公共廁所的研究》一文中談到,當他們一行在西安上廁所時,發現廁所非但沒有門,而且坑與坑之間只有一堵矮牆。其他人在亂鬨鬨一陣玩笑之後,很快就把這件事給遺忘了。可是龍女士並不,她說:“對我這個喜歡對文化現象胡思亂想的人卻沒有過去;在笑話裡層一定有一個文化的合理解釋,一定有的。”正因為這種理念,龍應台女士才會對小到西安的廁所,大至科索沃戰爭、德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流亡等問題,一一加以精細的研究,給予邏輯謹嚴、合乎情理的剖析。

龍先生在撰寫此書的時候,心靈是沉重的。孔子說寫《周易》的人,“其有憂患者乎?”龍先女士寫這部《百年思索》也是充滿著憂患意識的,這種憂患並不是高高在上,滿紙空言的愛國愛人民,而是落實在具體生活中的。龍先生是作家,她以作家對生活獨特的感悟體會,來剖析社會狀態和文化前景。比如龍女士在雜亂吵鬧的以色列接觸到了許多熱情可愛的人們,而在瑞士美麗安靜的環境裡,卻住著冰冷的人們。龍女士不禁發問:“可愛的人與可愛的環境,竟是不可兼得的嗎?”她對甲午戰爭中的報導,抗戰時蘇州的順民以及外國人稱中國人的為Natives(土著)等都很敏感。她說這一切“可以原諒,不可以遺忘窗”

龍女士的心靈又是激越的。她熱烈地呼喚文化多元的到來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他在台灣大學法學院演講時高唱政治人物應該擁有自己的人文素養。“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正因為如此,龍應台女士才要大聲疾呼,呼喚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文世界的到來。

龍應台先生還積極地提倡“一切價值的重估”。當代的世界,經濟日趨一體,而文化多元、觀念多元、價值多元。正是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各種文化的紛雜觀念、紛雜價值進行“重估”的必要。只有“重估”,才能真正確立當代的價值,當代的理念與精神。但龍女士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重估價值是多么艱難的任務,必須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或者說,社會裡頭的人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做成熟的價值判斷,才有可能擔負這個任務。”“重估價值”的道路坎坷艱辛而又漫長,令人欣幸的是,龍應台女士本人正毅然地擔負起這個重任。她將在這條荊棘之路上永遠地跋涉和探索下去,保持著一顆年輕跳躍火熱的心,去擁抱人文世界的美好未來。

作品目錄

百年思索[龍應台散文集] 百年思索[龍應台散文集]

代序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輯一 手捧著透明的細瓷

詩人剛走,馬上回來

活的文化,死的理解

尊重誰的文化差異

一本書的背後

致命的星空

給我一個小城

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

感動,誰的商品?

從石獅子出發

對公共廁所的研究

輯二 在受難路上

人的味道

在受難路上

走過疲憊的巴勒斯坦

月光籠罩迦南

巨人之死--記以色列總理拉賓

主義的博物館,活的

曼努爾的獨白

黃昏唐人街

輯三 在歷史的網中

德國,在歷史的網中

走到世界的岔路口

清算與平反,日耳曼式

活過底片的世界

歷史的傷口繃開

牆,並沒有拆掉

清白

患失眠症的民族

輯四 人道難為

詩人拎起皮箱--瑞士國際筆會後記

人道難為

審判者還是仲裁者?

清理過去的黑暗--我看海牙大審

賣床單的母親

輯五 他們歐洲人

兩粒草莓的賄選

一任一任被淘汰

當反對者成為執政者

我們歐洲人

21世紀戰國策

在鏡子裡看見自己--科索沃戰爭的另類思索

輯六 可以原諒,不可以遺忘

也是95年

有獎徵答

蘇州美人

外國顧問與土著

殘酷的年代

輯七 我

大山大河大海

軟枝黃蟬

南部來的女孩

彼泰離離

迷陽,是荊棘--與我的讀者暫別

作者簡介

龍應台,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高雄,一九七四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及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

著有《野火集》、《人在歐洲》、《寫給台灣的信》、《美麗的權利》、《孩子你慢慢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托瑪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目送》、《親愛的安德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