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折桂令·弊裘塵土壓征鞍

《百字折桂令·弊裘塵土壓征鞍》是元代文學家白賁所作的一首散曲。該曲開篇就勾勒出了一幅倦客行旅圖,接著用景物描寫襯託了遊子的旅愁與思鄉之情。

作品原文

〔雙調〕百字折桂令

弊裘塵土壓征鞍,鞭倦裊蘆花①。

弓劍蕭蕭②,一竟③入煙霞。

動羈懷西風禾黍④,秋水蒹葭⑤。

千點萬點,老樹寒鴉。

三行兩行,寫高寒呀呀雁落平沙⑥。

曲岸西邊近水渦⑦,魚網綸竿釣搓。

斷橋東下傍溪沙,疏籬茅舍人家。

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

正是淒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鞭倦裊蘆花:馬鞭懶得像蘆花那般搖動。

②蕭蕭:冷落貌。

③一竟:一直。

④羈懷:久客他鄉的情懷。

⑤蒹葭:蘆葦。

⑥寫高寒:在天空中排列成字。呀呀:雁叫聲。

⑦水渦:水流旋轉處。

作品譯文

騎在馬上,衣衫破弊,滿身灰沙塵土;馬鞭兒也已懶得像蘆花那般搖舞。

客子佩帶著冷清清的弓劍,一直走往晚雲的深處。

西風把莊稼吹得嘩嘩作響,寒澄的秋水掩映著葦蘆,這一切都撥動了久客他鄉的愁緒。

瑟縮的烏鴉,黑壓壓地站滿了路旁的老樹。

三兩群雁陣,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衝著,在平曠的沙灘上駐足。

曲岸西邊,水流在急速地打轉,張設著漁網釣竿,有一隻孤零零的小船泊住。

斷橋東頭的溪灘上,茅舍疏籬,望得見幾家村戶。

紅葉黃花,綴滿了秋天的山谷。

這一切都已悲涼不堪,況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長途!

作品鑑賞

衣裝破敗,弓劍蕭然,帶著一身的塵土,騎著困憊不堪的瘦馬,任它踽踽前行,一直走向天邊的雲霞……作品一開頭,就勾勒出一幅倦客行旅圖。“弊”、“倦”、“蕭蕭”等字眼,顯示了征人長途跋涉的經歷。而“一竟入煙霞”,則含有漫無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這樣的起筆,自然引起了讀者對征人的關注。

“煙霞”除解釋煙雲外,還有“野景”的釋義,所以“一竟入煙霞”也是為下文集中寫景所作的過渡。從第五句起,作者的筆就跟上了遊子,從他的眼裡來看待面前的野景。時節正是清秋,西風掠動著田野上的莊稼和水面旁的蘆葦。“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詩經·黍離》)“兼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蒹葭》)西風裡的禾黍使人感到衰涼,秋水邊的兼葭使人感到寒凜,對征人來說,這一切就是“動羈懷”,這三字決定了他審視秋景的黯淡心理。向前方看是幾株老樹,停棲著數不清的縮頭垂翅、無精打采的烏鴉。仰望天空,是幾陣南歸的大雁,呀呀地啼叫著投向沙岸暫息。“千點萬點”與“三行兩行”在視覺上形成了密與疏的對比,但觸發的愁意卻沒有數量上的差別。這樣的秋景連讀者也感到淒涼,征人惹動客愁,不堪忍受,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著出現了水村山郭。水流南折,產生了旋渦,漁夫設網張竿,等著魚兒上鉤。寫出漁具釣船而不見主人,當是時辰已暮,各自歸家造飯。再遠一些,小橋盡頭的溪岸邊,竹籬茅舍,隱約可見幾戶人家。溪沙上不見浣洗的人影,看來也是同樣的緣故。極目遙望溪後的山谷,血紅的丹楓,金黃的野花,盡撲眼帘。色彩如此明麗,可知是留住了夕陽的影子。這一段秋景若讓讀者欣賞,應當承認說疏朗清麗,大可流連。但對於浪跡天涯、無家可歸的征人來說,除了淒涼斷腸,還能有什麼感想。末兩句點明題旨的感慨,可以說是征人迸發著血淚的吶喊。這同馬致遠的名作《天淨沙·秋思》一樣,都是在寫景之末點明“人在天涯”,用景色來襯現旅愁。但由於兩者篇幅不同,便自有鋪陳與含蓄的區別。

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有一首《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逕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籬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該曲與之有相近之處。可見元散曲選取典型景物的寫法,是繼承了民歌與民間說唱文學的傳統。

作者簡介

白賁,原名征,字於易,後名賁,字無咎,號素軒。先世太原文水人,後移居錢塘(現在的浙江杭州市)。先為中書省郎官,延祐中期出任忻州(現在屬山西省)太守,至治年間為溫州路平陽州教授,歷常州路知事,後為文林郎南安路總管府經歷。大約卒於天曆年間。父親白珽,字廷玉,長於詩文。白賁能畫,作花古雅,可追徐熙黃荃、錢舜舉。又工曲,所作小令《鸚鵡曲》極有名,後多唱和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