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介紹
寺分東西兩部分,東曰白雲寺,西曰文殊寺,是因為它是峨口鎮東村和西村的交界共有,故亦稱東西寺。代州白雲寺座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城東南25公里,風景秀麗的峨河出口,巍巍聳翠的峨峰山上。為五台山北衢之門戶。
原屬峨口佛光莊的莊園,與佛光寺有不解之緣
“白雲深處稱禪棲,便訪雲關一覓題。密雪埋溪僧未歸,韶春入樹鳥先啼”……是白雲寺的秀美迷住了乾隆帝,還是乾隆帝驚悟了白雲寺上的悠悠禪意……誰也說不清三百多年前乾隆老爺子迷戀白雲寺的真實心意。據史料記載,乾隆帝每臨五台山,必駐足白雲寺,或聽風,或觀雨,然後一抒胸臆。這首輕靈飄逸的《白雲寺小憩》,就是乾隆帝頓足白雲寺時寫下的詩篇……
白雲寺位於五台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臨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樓聳白雲,瓦耀穹廬,鐘樓相交,山鷹迴旋,景色十分壯觀。白雲寺分東西兩部分,東面部門稱白雲寺,西面部分稱文殊寺,二寺樓閣相連,渾然一體,所以當地人將此寺叫做東西寺。文殊寺前邊建有山門三間,左右配鐘鼓二樓,山門設屏風,入門東西配殿各四間,正北為大雄寶殿五間,後面東、西、北三面各建一二層單檐樓房五間。白雲寺有內外兩院,內院正北建有大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五間,外院過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白雲寺在文革期間曾經毀壞過,後經香港衍聖大師募捐修繕,現在已恢復一新。威武端莊的天王殿,曲經通幽的配殿長廊,氣宇軒昂的大雄寶殿,遙相呼應的鐘鼓二樓等等,整個建築參差有致,氣勢恢宏。進入寺內,遠眺青山白雲,近聞梵樂陣陣,自有一種入聖超凡之感。
白雲寺有五台山北衢門戶之稱。往南走便是佛教聖地五台山,一路蜿蜒可見神密的密魔岩、讓林微音驚呼國之瑰寶的佛光寺……往北走便是歷經千年戰爭風雲的雁門關了,趙國李牧、秦將蒙恬、唐朝薛仁貴、宋代楊家將……“滾滾長江東逝水、淘盡千古英雄”,站在白雲寺上,遙望關山,似能聽到那隱人地心深處撼人心脾的隆隆戰鼓聲……一邊是梵裊裊,一邊是 鼓連連,幾百年來,白雲寺就是這樣不可思議地矗立在戰與和、善與惡、天堂與人間的交匯點上。
歷史考證
相傳建於唐代,後歷代均有修葺。“文革”期間殿堂佛像遭到嚴重破壞。三中全會以來,落實了黨的宗
教政策,住持弘瑞募集資金,現已恢復成了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像設莊嚴的道場。現有30餘位僧人。
歷代均有高僧到此修行,樓煩覺山道人遊歷時大為感動,揮毫留下八字:“山壁拱秀,間出奇英。”山
癖散人遊歷後更是感慨,寫道:“余性好山,再一遊覽,輒三致意。因見峨峰特秀,峪水澄清,鍾毓之靈,以
濟時艱,余日望之”。清康熙皇帝巡遊五台山曾於此駐蹕,乾隆也曾於此駐蹕,並留下許多詩文,其《迴鑾過
白雲寺》載:“雪中斯過晴斯返/山色溪聲愜重尋//”卻是白雲占勝義/無心亦不曰無心。”寺毀“文革”,現
已由香港衍行大師率先捐資130萬元整修一新,有威武端莊的天王殿,曲徑通幽的配殿長廊,氣宇軒昂的大雄寶
殿,高峻巍峨的藏經樓,整個建築規模宏大,氣勢壯偉,自建後香鼎盛。可謂:“歷盡卻難總為剎/峨峰頂上駐
祥雲//自古香火難泯滅/今朝更比往日盛。”
該寺坐北面南,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為配殿。天王殿,面寬3間,歇山頂,內供彌勒佛和
面對大雄寶殿的韋馱菩薩,左右山牆下塑有威猛健壯的四大天王。天王殿兩邊有門樓、鐘鼓樓。鐘鼓樓為十字
歇山頂,鐘樓內懸明代鐵鐘一口。
穿過天王殿,正面為大雄寶殿,面寬20米,進深12米,四出廊,單檐歇山頂。殿內供有木雕貼金“橫三世
佛”,高約5米。中為釋迦牟尼佛,結禪定印;左為藥師佛,右手托寶塔,左手結說法印;右為阿彌陀佛,左手
托蓮台,右手結說法印。釋迦牟尼左右前方立有阿難和迦葉。大雄寶殿右邊從南至北依次有功德堂、地藏殿、
普賢殿各3間,均為歇山頂,三面出廊。功德堂內正面供有達摩祖師。三面牆上掛有13幅淨土祖師像。地藏殿內
供有地藏王菩薩,頭戴五佛冠,手托如意寶珠,左右兩邊為道明和閔公。佛龕兩邊聯曰:“大願王地獄未空誓
不成佛,難行者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橫聯為:“普利冥顯。”殿內後山牆左右兩邊各繪一幅地藏王像,左右
山牆繪有十殿閻王壁畫。大雄寶殿左面依次有客堂、觀音殿、文殊殿各3間,硬山頂,三面出廊。觀音殿供有觀
音菩薩,右手拿柳枝,左手拿淨瓶,兩邊有龍女、善財。三面牆上繪有24幅“觀音接引圖”。文殊殿內供有騎
獅文殊。除天王殿內為泥塑外,其餘殿內的佛菩薩像均為木雕,雕工精細,線條流暢,端嚴殊麗,仿佛明代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