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
白陶單把杯高10.8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5.7厘米,敞口,長頸,鼓腹。腹一側附圓形把,圈足外撇,底有弦坯紋,胎質細白,器表光滑,口殘。1978年大汶口出土,山東省博物館調撥。為二級文物藏品。
詳細信息
出土名稱:白陶單把杯
出土地點:1987年出土於萊蕪市萊城區羊里鎮大增磚廠
發現人:口鎮陶鎮村東頭陶潤慧
白陶定義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才有的,主要是因為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擾便呈現白色了。
歷史背景
我國燒制陶器的歷史約有1萬年之久。原始社會製造陶器,開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製成一定器形,後來發展為將陶土搓成粗細一樣的泥條,再把泥條盤築成一定器形,將其內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會階段出現了輪製法。進入封建社會後,又發明了模製法,即將陶泥填入模中,脫出器物的全形。人們推測,最原始的燒制方法是堆燒法,把曬乾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燒。在六七千年前,開始使用陶窯燒制陶器。
該件白陶單把杯據測定為大汶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據相關資料: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分布,主要是在以泰沂山係為發源地的汶、泗、沂、淄、濰等水域的廣大地帶,西部見之於黃河北岸,東部達到山東半島,南部延及今江蘇和安徽的北部。從碳素測定得數據推算,它前後延續了兩千年左右。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白陶的製作它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目前發現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000--12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刻紋白陶的創製和使用,是中國制陶工藝發展史上的新成就。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淨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