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館

白茆山歌館

白茆山歌館,位於常熟市的東南角,1995年9月建成,在全國享有盛譽。

白茆鎮位於常熟市的東南角,別看這裡地方不大,加上周圍所轄的行政村,人口只有兩萬六千人,卻出了不少名牌產品:先是全省名特優新大米的重要產地,踏進全國農業先進行列;後是康博集團的"波司登"羽絨衣創出名牌,走出國門,行銷全世界;還有一項最最有名的,就是白茆山歌,曾經代表蘇州六上北京,二進中南海,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全國享有盛譽。
如今若去白茆鎮,還會看見一個新景點:在白茆大橋橋頭的右側,豎起了一座"白茆山歌館",這是全國首創,成了常熟市十大文化景點之一。
白茆山歌館於1991年6月開始籌建,1995年9月落成,前後用了4年時間於1995年11月24日正式開館。常熟市和各鄉鎮的各級領導都參加了開幕式,盛況空前。白茆鄉的老書記萬祖祥說:"這是幾代人的心血、幾代人的願望啊!"
萬祖祥從小就跟著父親在農田裡唱山歌,他的岳父費耀祖是白茆塘南有名的老山歌手,萬祖祥就是這樣跟著老人唱山歌長大的。山歌過去一向被人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如今受到如此重視,難怪他心潮澎湃,激動得要落淚。
萬祖祥擔任了白茆鄉黨委書記後,他還用山歌動員民眾、鼓動生產,會場、田頭,到處都能聽到他的歌聲。他能唱會編,出口成章,合轍押韻。選用幹部,也要求會唱山歌,因為在白茆,會唱山歌就能聯繫民眾。在萬祖祥的帶動下,出現了一大批山歌能手。他經常唱的"一把芝麻撒上天,肚裡山歌萬萬千,南京唱到北京轉,回來還要唱兩三年",這個願望前幾代人沒有實現,在他們這一代卻如願以償。面對白茆山歌館,他怎能不激動、不掉淚?
不久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大使和專家,專程到常熟來考察山歌,親眼看到古老的山歌,在這裡仍舊保存良好;新民歌又如清泉噴涌,男女老少都能唱山歌,他們也很激動,對白茆山歌給予了很高評價。萬祖祥興奮地說:"這下白茆山歌要唱到世界去了!"
在舊時,萬祖祥只聽到要禁歌禁唱,能讓唱就滿足了,想不到現在還能為白茆山歌建館豎碑。他現在雖然是常熟市的勞動局長,但不忘白茆,不忘白茆山歌,常回家看看,這次他在會上又唱起來了。他還建議:國小里也要教唱山歌,讓山歌一代一代傳下去。
山歌館建造得很有特色,山歌館匾額上,是著名民間文學家賈芝的手筆。走進展廳,一派莊嚴,展覽很上規格,展廳內鋪著紅色地毯,廳內一片明媚。牆上有序地排列著整潔的版面,系統地介紹了白茆山歌的歷史和現狀、著名的山歌手的大幅照片和他們的作品、以及歷年來的山歌活動、獲獎情況和各種出版物,琳琅滿目。館內還建有演出大廳,可以現場演唱或看錄像。這樣的山歌館,據我所知是全國第一座,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我稱它是"天下第一館"是名副其實、並不為過。
眾人拾柴火焰高,山歌館在大家的協助下終於建成了。但是,建成之後,需要常日管理,最合適的人選就是老歌手陸瑞英了。陸瑞英是一位知名人物,她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很早就上了《中國當代文學家名人錄》,就是她,和鄉里的姐妹們把山歌唱進了中南海。她三歲時死了娘,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聰明伶俐,山歌一學就會,長大成人後,已經學了一肚皮山歌,她能即地編、即地唱,一直是鄉里的名歌手。可惜"大躍進"時把喉嚨唱出了"老繭",從此嘶啞了。但她還是一個"故事簍子",在她記憶中積累了無數的民間故事。省、市民文組織專門為她口述的民間故事開過學術討論會。現在她已退休,鎮黨委和文化站一下就想起了她,讓她坐鎮白茆山歌館最合適。
就這樣,陸瑞英坐進了山歌館,她像有了個新家一樣,一早起來把館裡收拾得乾乾淨淨,迎送來來往往參觀的來客。由鎮長親自掛帥,還成立了"白茆山歌發展研究會",聘請上海、南京、蘇州等地的專家作顧問,共同研討白茆山歌的走向和發展。
1995年,蘇州市舉辦"萬川杯吳歌大獎賽",文化站長沈建華組織新老歌手10餘人,組成演出隊,其中,有老歌手徐阿文、中青年歌手閔玉娟、呂杏英、丁惠娟等人。老書記萬祖祥和陸瑞英甘願隨隊為大家做後勤工作;常熟市文化局長蘇仁傑是白茆山歌館的總設計師,由他親自率隊參加比賽。結果,白茆山歌隊一舉奪魁,捧回了大獎盃!這個獎盃,如今端放在白茆山歌館的展台上,為過去、為現在、更為展現未來,放射著白茆山歌的熠熠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