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唐都長安城將大街劃分出一塊塊像菜畦一樣的面積,叫“坊”。長安城一共有一百一十坊,而且每個坊都有一個名字,老北京城因受唐都長安城建制的影響,所以,外城、內城、皇城亦皆有不少坊。
外城八坊:正陽門兩側,東曰崇文門,西曰宣武門,即今被人們通稱的“前三門”以南直至永定門,其範圍“計長二十八里”(《宸垣識略》),皆為老北京的外城,亦稱“外羅城”。老北京人的習慣,還管它叫“帽子城”。
外城坊,其特徵是: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門“永定門”及東西兩側的左安門和右安門之內,有八坊:正東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和白紙坊等。
內城二十坊:老北京的內城,亦稱京城,“周四十里”(《宸垣識略)。
內城坊:集中在內城四面的城門之內。南面的正門“正陽門”及東西兩側的“崇文門”和“宣武門”之內,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時雍坊。北面的東西兩側:東為“安定門”和西為“德勝門”之內,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靈春坊、金台坊和日忠坊。東面的“朝陽門”和“東直門”之內,有五坊:明時坊、黃華坊、思城坊、南居賢坊、北居賢坊。西面的“阜成門”和“西直門”之內,亦有五坊:阜財坊、鹹宜坊、鳴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六坊,“皇城在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
皇城坊:集中在“東安門”和“西安門”之外,各有三坊。“東安門”外的三坊,為保大坊、仁壽坊、明照坊。“西安門”外的三坊是:積慶坊、安福坊和小時雍坊。
總之,老北京城,除了紫禁城外,原來皆有不少的“坊”,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現在的北京城僅存唯一的“白紙坊”地名了。
白紙坊地處北京城宣武區的西南角,地方不算太大,卻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白紙坊地區,清代設有火藥局,是國家製造火藥的基地。晚清至民國時期,又改為印製局,是官辦的第一座印鈔廠,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老北京城造紙作坊又大多集中於此,故名白紙坊。
白紙坊的造紙作坊,經歷了明、清、民國,一直到解放前夕。其鼎盛時期,大小造紙作坊星羅棋布,隨處可見。這裡的居民大多都以造紙為生,市場上所售的豆兒紙,多為白紙坊手工業品。
雖然白紙坊的祖師廟在舊北京城眾多廟宇中名不見經傳,但這廟裡卻供奉著中國歷史上“四大發明”創始人之一——蔡倫。
介紹
白紙坊早在明代就是外城地區管理城市的基層單位,是為一級政府辦事機構。《街巷胡同集》稱白紙坊在廣安門內西南隅。《光緒順天府志》引《張遠奧志》曰:南城諸坊白紙坊最大,元於此設稅副使,管理造紙生產。可見歷史之悠久。白紙坊北自善果寺,南至才善宮,西及於天寧寺,皆是也。自明嘉靖築新城後,坊劃分兩矣。依此推論,今廣內、廣外、白紙坊地區均稱白紙坊。
白紙坊的造紙作坊,經歷了明、清、民國,一直到解放前夕。其鼎盛時期,大小造紙作坊星羅棋布,隨處可見。這裡的居民大多都以造紙為生,市場上所售的豆兒紙,多為白紙坊手工業品。
傳說明代燕王掃北時,從南方帶來的部分移民落在白紙坊一帶,開始了造紙生涯。打那時起就有了祖師廟,這座廟原是當時紙行王家出資蓋的家廟,後捐給紙行當做行廟。雖然白紙坊的祖師廟在舊北京城眾多廟宇中名不見經傳,但這廟裡卻供奉著中國歷史上“四大發明”創始人之一———蔡倫。
原祖師廟坐落在現北京印鈔廠對面,坐北朝南,是北京城典型的四合院,正殿北房三間,兩邊各有一間配殿,共五間。走進正殿,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簇擁著中間正襟危坐的造紙祖師蔡倫的塑像;東配殿供的是關羽像;西配殿是造紙行會特意給王家留出的祖祠。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廂房住的是紙行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們,東廂房租了出去,後成為煤鋪。南面是一個坐南朝北的小戲樓,為木質結構;戲樓下面嵌著青石砌成的底座,底座周圍有石欄桿,東西兩側是青石台階,外邊就是山門了。
戲樓與正殿之間是一塊寬闊的空地,為看戲的場所,造紙工人利用業餘時間在這裡練舞獅、挎鼓等花會節目。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七,是造紙祖師蔡倫的生日。這一天,全紙行放假,工人們可飽餐一頓,串親訪友,大伙兒還要到廟裡去拜謁祖師,隨後可看戲或花會表演。
解放初期白紙坊祖師廟原址改建為白紙坊商場,現在是“天外天”烤鴨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