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白痴》
英文名稱:《The Idiot》
類型:劇情
上映時間:1951年
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片長:166 mins
導演: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主要演員:三好英子 三船敏郎 志村喬
原節子 左卜全 千石規子
森雅之 久我美子 千秋實
簡介
黑澤明導演的《白痴》故事大綱取材自俄國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片中探討的話題是一個純真無垢的人,若捲入充滿欲望、愛恨的世界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和結果。這個充滿理想,純真的人竟被視為白痴。
雖然題材較具諷刺性,但所想表達的是這個社會中真正的善良就是白痴,而這個單純的靈魂,在社會的懷疑與不信任中,再度走向滅亡的慘痛記憶。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北海道。某個冬夜,在一艘橫渡輕津海峽的船艙內,復員兵龜田與赤間相識,龜田告訴赤間自已是一個白痴,而他的純真樸實令赤間十分驚喜。大野的女兒綾子愛上了龜田,而引來眾人的嘲笑,最後綾子終於與龜田分手。無計可施的龜田來到赤間家,卻發現赤間為了怕失去妙子殺了她,於是兩人在幻覺中同時發瘋。
幕後製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性質。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於醫生家庭,自 幼喜愛文學。遵父願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後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國資產階
級革命思潮影響下,他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 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過往甚密。1846年發表處女作《窮人》,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 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雙重人格》(1846)、《女房東》 (1847)、《白晝》(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幾個中篇小說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別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劇,乃至關係破裂。後者認為上述小說 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態心理以及為瘋狂而寫瘋狂的傾向,“幻想情調”使小說脫離了當時的進步文學。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沙皇 政府逮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十年苦役、長期脫離進步的社會力量,使他思想中沮喪和悲觀成分加強,從早年的空想社會主義滑到“性惡論”,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義 和宗教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以溫順妥協反對向專制制度進行革命鬥爭的矛盾世界觀。他流放回來後創作重點逐漸轉向心理悲劇。長篇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1861)繼承了“小人物”的主題。《窮人》里偶爾還能發出抗議的善良的人,已成了聽任命運擺布的馴良的人;人道主義為宗教的感傷主義所代替。《死屋手 記》(1861~1862)記載了作者對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說描寫了苦役犯的優秀道德品質,控訴了苦役制對犯人肉體的、精神的慘無人道的摧殘,無情揭 露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統治。《罪與罰》(1866)是一部使作者獲得世界聲譽的重要作品。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沒有被侮辱與損害者的形象, 而只有對革命者的攻擊了。最後一部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作者以巨大的藝術力量描寫了無恥、卑鄙的卡拉馬佐夫家族的墮 落崩潰。對顛沛流離、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極的一面,例如認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價值,只有寬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 類社會等說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長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內心分裂。他對人類肉體與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是其他作家難以企及的。他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 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複雜激烈的心理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資產階級關係的紛繁複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善惡矛盾性格組合、深層心理活動描寫都對後世作家產生深刻影響。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壇後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寫於一八六七年秋至一八六九年一月。它揭露了資本主義殘暴不仁,顯示出作者高度的藝術才華。俄國在廢除 農奴制以後走什麼道路的問題,是六、七十年代社會政治思想鬥爭的焦點。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國社會思想鬥爭中採取了獨特的立場,始終堅持反映現實的著眼點和 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主要從道德心理的角度觀察和表現資產階級社會關係的發展和舊的社會關係的解體,以及這一歷史過程對城市各個階層居民的生活命運和精神狀 態的影響,從而提出了廢除農奴制以後俄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根本問題,表現了資本主義發展引起的時代基本特徵。
《白痴》體現了作家六、七十年創作總的傾向。 小說涉及到彼得堡各個社會階層,構成了整個社會的橫斷面。小說情節進展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卻得以描繪出就其社會地位、精神狀態和生活命運 來說各不相同的、五光十色的人物畫廊。故事發生的地點基本上局限於彼得堡及其郊區巴甫洛夫斯克,但作家都運用各種手段擴大了描寫範圍,不僅講到莫斯科和外省,而且涉及到法國、瑞士和波蘭,為主人公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背景,概括了全俄國乃至西歐的歷史發展。
《白痴》(1868)發展了“被侮辱與被損害 的”主題,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亞強烈的叛逆性和作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與純潔,使小說透出光明的色調。但一些用以攻擊革命者的“虛無主義者”形象, 削弱了小說的揭露力量。社會犯罪問題在《白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羅果仁刺殺梅什金以及殺死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是小說情節中兩個最富有戲劇性的紐結。作家認為犯罪是俄國社會生活中最有破壞力的傾向的赤裸裸的表露,因此對犯罪活動進行道德心理分析時總是把它與社會日常生活描寫緊密結合起來,在社會日 常生活的土壤中挖掘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的根基。小說中一系列細節和場面所以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還因為富於象徵性,對現實進行高度概括。娜斯塔西婭 •菲里波芙娜把十萬盧布扔進壁爐,全體來賓都屏息凝神地望著那熊熊的火焰怎樣吞食這筆巨款,一個個眼睛充滿血絲,心痛欲裂,恨不得一下子把它抓到自己手 中。這個場面象徵著對金錢蔑視和崇拜這兩種勢力的搏鬥,寫得十分精彩,在世界文學中也是少見的篇章。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分小說一樣,《白痴》也以悲劇 結局,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白痴》是一部宣揚悲觀厭世的作品。主人公們的悲劇結局反映出作者由於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而產生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正面 理想遭到破產,但是對美好理想的熱烈嚮往,則永遠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關於導演
黑澤明(くろさわ あきら,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日本知名導演。執導過許多世界知名的電影,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父親曾經擔任陸軍軍官,後轉任中學理事,母親的娘家在大阪經商,黑澤明是8個兄弟的老末。1928年國中畢業後曾熱中於繪畫。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 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黑澤明導演了他的處女作《姿三四郎》 ,獲得極大成功。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他於1950年導演的《羅生》在次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榮獲大獎。黑澤明一生共導演了30部電影 ,其中有幾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黑澤明1998年9月6日下午在東京去世,享年88歲。
他一生中所獲獎項不計其數,他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畢生致力打破各國民族文化差異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類的基本感情。黑澤明被1999年12月的《亞洲周刊》譽為20世紀對亞洲進步貢獻最大的一位文化藝術人士。在半個多世紀的電影生涯中,黑澤明製作的電影曾創造過持續二十年的票房奇蹟,但傲慢、失敗和自殺的空虛也時常伴隨著他,影響著他的事業。1998年他去世時留給後人31部電影無不揭示了黑澤明電影的一個共性——對形式和內容的融匯貫通。正因如此,使他成為自1895年電影產生以來最出類拔萃的導演之一。黑澤明最大的成就在於亞洲幾代電影人都受到他的影響,正如著名導演張藝謀在美國《時代》雜誌上評價的那樣,“黑澤明使我明白,當走向外面世界時,要保持中國人自己的性格和風格”,“這是他給亞洲電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課。”
看點
266分鐘的原始版本只在日本首映時上映過一次,其後黑澤明將其剪成差不多只有一半長度的公映版。令人痛心的是,原始版現已遺失。“在我所有的電影中,這部爭議最多。早在羅生門之前許多年,我就有意將之拍成電影。我從小時候起就喜歡俄國文學,最喜歡的作家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而且認為他的原著一定能 拍成精彩的電影。直到現在,他仍然是我最鍾愛的作家,也是最能如實反映人的存在的作家。”黑澤明語。
影評
日本著名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先生自稱曾經在美國看到過265分鐘的完整版,並對其稱讚有加,遺憾的是這個版本至今仍然還在封存之中。對於研究和喜愛黑澤明的朋友而言,《白痴》是不可錯過的一部經典作品。那么它是否還有不足?那么恐怕就是黑澤明在處理這部作品的時候過於拘泥於小說本身了,而且這種創作方式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更好的發揮,人們可以從他後來的名著改編作品中發現他的進步和靈活,但是《白痴》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此。人們要還一部作品以它本來的面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對它品頭論足或研究探討時不失公允,同樣,這也不僅僅是電影的意義。
相關視頻
日本電影- 白痴06 黑澤明導演
同名電影
片 名:白痴 Idioterne
其它譯名: Dogma 95 - Idioterne
Idioti, Gli
Idiots, Les
類 型: 劇情 / 喜劇
導 演: 拉爾斯·馮·特里厄 Lars von Trier
編 劇: 拉爾斯·馮·特里厄 Lars von Trier
主要演員: Luis Mesonero
Henrik Prip
Nikolaj Lie Kaas
上映日期: 1998-5-20
國家地區: 法國 / 荷蘭 / 義大利 / 丹麥 / 瑞典
簡介
本片是向既存的電檢制度和觀眾的道德尺度挑戰。觀賞者能否接受甚至欣賞這部影片,要看他對電影與人生的態度而定。劇情描述一名剛遭喪子之痛的中年婦女凱倫在餐廳進餐時,出於同情心而跟隨一名緊捉她的手不放的白痴離去,繼而開始了一段意想不到的離奇經歷。原來以史托佛為首的一群年輕男女並非真的是智弱者,他們只是為了向中產階級的體制挑戰而故意扮成白痴,在其他人面前裝瘋賣傻,一方面藉此獲得玩弄別人的樂趣,另一方面也用欺騙手段達到騙吃騙喝的功利目的。凱倫跟他們相處久了,竟然也認同了這個小團體的“白痴哲學”,回家在親人面前扮演白痴。拉斯馬提爾採用他一貫的手提攝影鏡頭來拍攝全片,但這一次走得更遠,完全不顧畫面失焦成為燈光不連戲等技術失誤,藉以達成仿紀錄片的敘事風格。為了表現假白痴們的荒唐行徑,更讓演員在銀幕上真刀真槍地雜交乃至大量暴露性器官,成為繼日本片《感官世界》之後又一部以“假戲真做"性場面引發藝術或色情爭議的正統劇情片。
拍攝手法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與社會群體相聯繫著,不可能與之脫離。這沒什麼新鮮的。而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毛病不少。因而在個體與群體之間就有許多的矛盾衝突。這也沒什麼新鮮的。新鮮的是人對社會進行抗爭的種種方式,自古至今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電影《The Idiots》(“白痴”,港譯“越笨越快樂”)就以一種特殊的拍攝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又一種人與社會群體間新鮮的抗爭方式——裝瘋賣傻。這片子說的是丹麥國首府哥本哈根的一幫小青年,對現代社會種種現狀極為不滿,苦悶得不行,於是利用業餘時間假扮作白痴戲弄人間。鬧到最後這個遊戲進行不下去了,於是這幫人只得回歸現實該幹嘛幹嘛。
其實靠裝瘋賣傻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這么乾。但是象影片中這幾位這么過分的似乎還比較少見。通過不遺餘力地模仿智障人士的特徵行為,他們在公共場合不斷地與這個社會開著玩笑,並從中獲得一種短暫的發泄之快感。白痴的形象是這幫人的精神面具,同時也成為了他們種種越矩行為的盾牌,因為人們是不會過分計較白痴所犯的錯誤的。但是,這個遊戲終究沒有玩下去。就象無數的無政府主義行為一樣,逃不脫失敗的下場。本來是想以特殊的方式來嘲弄這個社會,到頭來發現被嘲弄的卻好象是自己,因為你仍然無法超越這令你痛苦萬分的尷尬處境。而這個社會卻似乎根本沒有被觸動。
看點
對於電影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說,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它在這方面做更進一步的探討了。尤其對於人類生存所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探尋的過程是持久的、多樣的,理性的文字形式可能更清晰更有效一些。一部電影能夠揭示一些問題來引發人們思考,已經很不錯了。比如這部片子,看完了你也許就會琢磨:原來我們這個社會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的問題深重,以至於有些人都渴望象白痴那樣地活著才不致痛苦……
另外,這部影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拍攝手法相當的寫實。從鏡頭的運動(晃動)、拍攝的角度、演員的表演以及場景的安排、聲音和光線的處理等方面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對其背景一無所知,就是當一比較特別的北歐電影來看的。後來看著看著就隱約生出個感覺:這片子估計跟以前聽說過的“Dogma 95”那幫人有關係。於是看畢就去查相關資料,果然不錯,而且還是“Dogma 95”的代表作品。
“Dogma 95”是一群電影導演於1995年春天在哥本哈根宣布的一系列拍攝電影的準則。這些年輕的導演認為傳統的電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舊的規則必須打破,新的秩序需要建立。制定這些規則就是跟傳統電影叫板的意思。這些人還有個規矩,只有嚴格遵從這一準則所拍攝的電影才能稱為“Dogma 95”類型電影,通過驗證後還要核發編號。比如《白痴》這部影片,其全稱就是《The Idiots:Dogma #2》。此片的導演——丹麥的拉斯·馮·特艾爾(Lars von Trier),也是“Dogma 95”運動的旗艦人物,其最新作品《黑暗中的舞蹈》(Dancing in the Dark)近來更是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轟動。
影評
其實,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抗爭更象是一種逃避。妄圖通過達到一種內心痴迷的狀態來擺脫塵世的無聊和紛擾。用這些人的話說,是要追求一種所謂“人內在的痴迷”(Inner Idiot)。這話聽著有點玄虛的味道,不過我大概能理解這種心態,並表示同情。但實際上這種尋求解脫的方式根本就是扯淡,因為它缺乏理性的根基。許多反社會、反傳統、反潮流之舉同樣都有這種缺乏理性的印記,因而始終局限於心性躁動與發泄的範疇,不得超脫。以荒謬來對抗荒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充其量是在客觀上對這個世界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影響而已。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及其諸多的問題,我們最終需要的還是理性的思考。
盤點世界十大邊緣人電影
就像《侏儒也是一樣長大》中,那群可愛的小個子“侏儒流氓”,在他們的花園裡跳來跳去,他們鄙視教條,鄙視禮儀,鄙視一切煩人的規矩。他們的呼喊看似微弱,卻潛藏著強大的力量。“我很小,可是我很強!”這該喚醒多少沉睡的人群?那些所謂的“正常人”,那些衣冠楚楚卻懷揣著禽獸之心的“牧羊犬”,請你們把眼皮放低,不要再仰著你們那高貴到噁心的頭顱,看看生命中另一些值得關愛的生命吧,他們被摒棄在黑暗中多久了,但他們依然堅強地活著。 他們不是怪胎,是邊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