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為著名書法家陳白沙所始創,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以新會圭峰山特產茅草為材料製作而成,具有軟硬適中、吸墨性好、富於彈性、書寫流暢、堅韌耐用的特點。尤因筆頭沒有筆鋒,揮寫時筆劃中留有空隙,形成獨有的“飛白”。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技藝簡介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圖片2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圖片2
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沙茅龍筆起源於明代,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創始人是明代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白沙先生(陳獻章)。它是用茅草製造的江門特產。
茅龍筆是新會著名特產,暢銷全國各地,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其發明者是廣東大儒陳白沙先生。白沙先生用新會圭峰山上的白茅製成茅龍筆,寫出來的書法生辣野趣,剛勁有力,在當時蜚聲全國,影響深遠,有“嶺南一人”之譽。白沙先生對自己創造的茅龍筆感情甚深,尊稱為“茅君”。在他的詩中有贊茅龍筆之神奇的詩句:“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龍筆寫字了,概嘆曰:“長楫謝茅君,安靜以待終。”白沙先生現留下來的書法書跡很多,如《慈元廟碑》(石刻行書)、《“忍”字贊》(木刻行書)、《種萆麻》(紙本手卷,行草書)等。

製作技藝淵源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圖片3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圖片3
數百年過去了,一把圭峰茅草紮成一支茅龍筆的民間絕技仍在僑鄉大地上流傳著。如今,不僅在國內,茅龍筆和茅龍書法在日本、東南亞等國家也廣泛流傳,不少外國朋友甚至專程來江門尋訪製作茅龍筆的民間藝人。
茅龍書法“獨樹一幟”,“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然而,人們在讚賞茅龍書法的藝術魅力的同時,卻不曾想到,茅龍筆從材料採摘到成筆全部靠人工完成。數百年來,茅龍筆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並憑個人的長期悟性和實踐探索才能掌握。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生產茅龍筆作坊越來越少,這一民間絕技的傳承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廣東新語》有“茅筆”條載:“白沙喜用茅筆,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作字多樸野之致。”據傳說,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講學時,“山居苦無筆”。那年秋天的一個傍晚,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看書。忽見石頭上一片白茅長得蔥蘢可愛,便伸手想折一株,卻花了很大氣力才折斷。他細看那靠近茅根的斷口,露出一束柔軟而富有彈力的白毛,竟與寫字的毛筆十分相似。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來曬乾,用木棰輕輕砸爛,又放在蜆灰水裡浸了幾個時辰,去囊後再曬乾,紮成了一束做成筆。他用茅筆蘸上墨水,吸墨飽滿;他寫了一個“筆”字,筆劃硬朗,飛白生動,還帶有剛陽之氣。白沙先生高興極了,就美其名曰“茅龍筆”。此後,白沙先生用茅龍筆獨創茅龍書法,聞名海內外。

製作技藝傳承

70年代曾經在新會工藝廠以製作茅龍筆為生的鉗叔和張瑞亨的手工大同小異,同樣強調蜆灰醃草是關鍵一環。
茅龍筆堅韌,手感硬,使用壽命2年至20年不等。買茅龍筆的都是熟人,或者是名家,一般初學書畫的都不會使用茅龍筆。茅龍筆的價格一般比毛筆貴 。
鉗叔、張瑞亨和其他藝人一樣,都不以做茅龍筆為生。“做過茅龍筆的人都知道,賣茅龍筆很難掙錢。”鉗叔等人都說,如今,做茅龍成了業餘愛好,“不能靠它混飯吃。”
樂觀的背後,很多藝人也提出了茅龍筆目前所遭遇的三個現實問題:首先,茅龍筆一直都是民間藝人製作,長期以來,茅龍筆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並憑個人的長期悟性和實踐、探索、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沒有具體的研究記載;其次,茅龍筆生產費時費工,上山採摘茅草比較辛苦,製作過程又瑣碎平庸,年輕人多數不願意學;第三,茅龍筆的製作流程長,手工效率低,成本高,目前五邑僅有四五個人在從事茅龍筆生產,銷量很小,難以推廣。 
但這個似乎信手拈來的發明,並不是偶有所得的野趣,而是他文化創造的自信和自覺。這種精神在嶺南血脈中的綿延,比起他留下的這種具體的筆,實在要珍貴得多。這樣看來,他制筆的技藝失傳也就不是那么可惜了,何況現在新工藝的茅龍筆已是方興未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