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白朮殼針孢菌Septoria atractylodis Yu et Chen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絲體在病殘體及種栽的葉柄殘基上越冬,成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翌春分生孢子器遇水滴後釋放出分生孢子,藉助水滴飛濺傳播,從葉片氣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斑上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又不斷引起再侵染,擴大蔓延。雨水淋濺對病菌的近距離傳播起主導作用,種栽帶菌造成病菌的遠距離傳播。病害發生期長,流行需要較高的濕度。在濕度較高的情況下,10~27℃溫度範圍內都能引起危害,雨水多、氣溫驟升驟降時發病重,乾燥條件下病害發展受到抑制。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常年從4月下旬開始發病,6~8月為發病盛期,雨季發病重,一直延續到收穫期均可發病。
防治要點
①合理輪作。與非菊科作物實行2~3年輪換種植。②清潔田園。白朮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株殘體,減少來年病菌初侵染來源。③合理選地。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④防止種栽帶菌。栽種前將種採用70%威爾達甲托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浸漬3~5分鐘,撈出晾乾待栽。⑤改進栽培技術。在雨水或露水未乾前不宜進行中耕除草等農事操作,以防傳播病菌。⑥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選用1∶1∶100倍的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威爾達甲托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