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刺尾鯛

白斑刺尾鯛

白斑刺尾鯛又稱白頰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leucopareius )俗名粉藍倒吊 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太平洋板塊區內,是反赤道分布的魚種,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夏威夷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安那群島、拉帕島、新加勒多尼亞及土木土群島等。中國台灣產於蘭嶼及綠島。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浪拂區,棲息深度在1-85公尺左右。成群活動。以絲狀藻為食。因體色迷人,以作為觀賞用魚為主。大魚可食用,型魚食用時常利用鹽燒,再加檸檬汁風味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白頰刺尾魚白頰刺尾魚

俗名:粉藍倒吊 
學名:Acanthurusleucopareius
英文名:Whitebarsurgeonfish,Head-bandsurgeonfish
中文名:白斑刺尾鯛白頰刺尾魚
科名:Acanthuridae
科中文名:刺尾鯛科
同種異名:Hepatusleucopareius,Hepatusumbra,Teuthisbishopi,Teuthisleucopareius,Teuthisumbra
世界分布: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太平洋板塊區內,是反赤道分布的魚種,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夏威夷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安那群島拉帕島新加勒多尼亞及土木土群島等。中國台灣產於蘭嶼及綠島。
模式種產地:Honolulu,HawaiianI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85米
最大體長:24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近截形或內凹。體黃褐至褐色;眼後頭部具一暗褐色緣之白色寬斜帶,向下斜走至鰓蓋下緣,帶後另有一暗褐色斑;吻部不具半月形白斑。背鰭及臀鰭暗褐色,鰭緣為淡藍色;尾鰭淡黃色,內側具白色弧帶;胸鰭灰黑色;尾柄棘溝為黑褐色。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25~2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3~25枚。尾柄上有硬棘,易傷人。體長可達20厘米。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浪拂區,棲息深度在1-85公尺左右。成群活動。以絲狀藻為食。

經濟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體色迷人,以作為觀賞用魚為主。大魚可食用,型魚食用時常利用鹽燒,再加檸檬汁風味佳。 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