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芋螺

白地芋螺

白地芋螺又名飛彈芋螺(學名:Hermes nussatellus)貝殼厚實,窄圓桶形,殼口於肩部較窄,於基部較寬。具有外殼和水管溝。分布於紅海,非洲東南部至夏威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白地芋螺

【拉丁學名】Conusnussatellus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NussatellaCone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新腹足目、芋螺科

白地芋螺白地芋螺

【螺殼尺寸】35-95mm

白地芋螺又名飛彈芋螺(學名:Hermesnussatellus)貝殼厚實,窄圓桶形,殼口於肩部較窄,於基部較寬。具有外殼和水管溝。神經系統集中,食道神經環位於唾液腺的後方,沒有被唾液腺輸送管穿過;胃腸神經節位於腦神經中樞附近。口吻發達,食道具有不成對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異體,雄性具有交接器。嗅檢器為羽毛狀,齒舌狹窄。為典型的熱帶種類,棲息在潮間帶~水深25公尺,珊瑚礁間的砂底。夜間覓食性,食魚類或貝類或小蟲。生長於熱帶淺海處。分布於紅海,非洲東南部至夏威夷。

外形特徵

飛彈芋螺(16張)飛彈芋螺殼長35-95mm,窄圓桶形,殼口肩部較窄,於基部較寬。肩部略具角~幾乎沒有角。螺塔高度中等,輪廓微凸。體螺層布有顆粒狀的細螺肋。貝殼以白色為底。體螺層布有由橘色~深褐色小點所構成的螺列,以及橘色,褐色或紫色的縱向斑。殼皮薄,黃色~褐色。
殼的邊緣直,殼階很大,漸窄,螺塔低,螺口窄,開於第一殼階。傾斜的角度很大從而在殼階的頂上形成一基台。螺塔呈階梯狀並有凹陷,還有一突出的中間殼頂。與身體平行的薄唇形成一貫穿殼階全長的筆直而狹窄的孔眼。右側裂有長溝,是它的殼口,殼口狹長,前溝寬短。厴角質,小。齒片大。沒有顎片。吻和水管發達,在食道部位有腺體。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

習性環境

棲息在潮間帶至水深25公尺,珊瑚礁間的砂底。夜間覓食性,食魚類或貝類或小蟲。生長於熱帶淺海處。屬熱帶地區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溫暖的水域中,平常晝伏夜出,行動緩慢,多以肉食為主,攝食其他軟體動物、蠕蟲及小魚。芋螺體內的毒囊,經由輸毒管的傳送,傳送毒液至化成箭狀的齒舌。當獵物靠近時,它會將吻端伸出,將充滿毒液的齒舌刺入獵物體中。芋螺的齒舌每使用一次,就會斷一次,須經一段時間才會再長出來。殼口狹窄的芋螺毒性較低,而殼口越寬廣,毒性也就越強。

經濟價值

肉可食,貝殼由各種顏色構成的圖案,花型美麗,可供觀賞,價值較高。

軟體動物門(九)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