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種苗

技術、分塊莖繁殖技術

1
目前人工種植白芨普遍產量低、質量不如野生白芨,主要原因是繁殖和採收環節不科學合理,因此針對上述環節研發一種高產白芨的種植方法就顯得尤為必要。整地時,將土翻耕20厘米,每畝施農家肥1000千克。

(1)每年9下旬-11月上,旬將白芨挖出,精選大小中等、芽眼多、無病的塊莖,將其沾草木灰後栽種;每畝地栽植種苗100kg;白芨栽種後馬上噴灑乙草胺封閉;白芨全生長期間除休眠期外每月噴施一次磷酸二氫鉀;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將種植有2年的白芨的塊莖單個摘下,除作種用的塊莖外,其餘剪掉莖稈。

(2)開溝溝距27厘米,深6厘米,按株距14厘米放塊莖一個,芽向上,然後填上、壓實、澆水、覆草,次年3月下旬-4月中旬出苗;所述採收包括以下步驟:將剪掉莖稈的塊莖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時後,再放入沸水中煮6分鐘,取出炕至全乾,然後去淨粗皮及鬚根,篩去雜質;炕乾塊莖的溫度為52℃。

包括選地整地、灌溉排水、除草追肥、防治病蟲害、分塊莖繁殖和採收等步驟。其中,分塊莖繁殖和科學採收是保證白芨高產和品質好壞的關鍵。採收未夠種植年限的白芨或採收後處理方法不對,以及白芨的繁殖方法不科學合理都是白芨產量低、質量差的主因。針對上述原因,著力解決白芨繁殖和採收環節的問題,通過分塊莖繁殖和白芨塊莖採收後及時處理,有效解決了白芨產量低、質量差、保存時間不長等問題,有效緩解市場對優質白芨的需求,因此在白芨種植技術領域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適合產業化大規模發展利用。

生長發育習性

白芨屬為多年地生植物,莖基部具膨大的假鱗莖,其近旁常具多枚前一年和以前殘留的扁球形或扁卵圓形的假鱗莖,以此作為藥用部位。定植第一年地上部分生長葉、莖、開花結果,第二年後從新發芽繼續生長,每年地下假塊莖僅長1-2歧。每年平均只有一個生長周期,白芨從早春3月份氣溫回升到14~16℃時開始生長,在雨水充足、夏季高溫前地上部分生長進入高峰期,進入高溫乾旱季節生長緩慢。到了秋末地上部分開始枯萎落葉,進入12月份後,將進入完全休眠狀態。一般葉茂塊莖亦旺,在一定的年限內,假鱗莖的個數和重量近成倍的增長,白芨第一年生植株即可開花,5~6月為盛花期,7~9月果實成熟。種子非常細小,種子千粒種0.0056克。白芨雖然能產生大量的種子(每個果莢10萬~30萬粒),但白芨種子沒有胚乳,在自然條件下不能正常萌芽。在自然狀態下白芨靠一分為二式分株繁殖。

對土壤的要求

白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求土壤含水量25%~30%,水分過多,往往引起塊莖及根系腐爛甚至全株死亡。有些產區在較乾旱的山坡或山頂種植,雖能生長,但產量不高。在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75%~85%的地區,生長發育良好。白芨是淺根性的藥用植物,其塊莖在土中10~15㎝以上,故要求土層厚度30㎝左右,具有一定的肥力,含鉀和有機質較多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有利於白芨塊莖生長,產量高。土層瘦薄,易於板結的土壤,塊莖生長不正常,呈乾癟細小狀態,產量低。過於肥沃的稻田土,含氮量過多的土壤,會引起白芨地上部分徒長,其塊莖反而長得很小,產量也不高。

對氣候的要求

白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喜較陰涼濕潤氣候,怕嚴寒,年平均氣溫14.6℃,生長旺盛,低於12.5℃時生長不良。在0℃時和遇到低溫霜凍時,常導致白芨塊莖凍傷或凍死。以後隨植株年齡的增長要求較充足陽光與水分條件逐年提高,喜生於潮濕而又利水溝谷溪邊或溝谷坡地,有一定遮陰度,透光條件較好的灌叢草地。

選地、整地

白芨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濕的環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區的溪河兩岸、山坡草叢中及疏林下。故應選擇肥沃、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陰坡或較陰濕的陽坡。[白芨主要產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陝西。如果當地有野生白芨,說明很適宜栽種白芨]

前季作物收穫後,翻耕土壤20㎝以上,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2000KG,翻入土中作基肥。栽培前再淺耕1次,然後整細耙平,四周開好排水溝。選開荒地種植時宜先將砍後的樹枝、落葉、雜草鋪於地表,晾曬後放火燒土,然後再翻耕作畦。

選種與種植

在生產上,白芨主要用其塊莖繁殖。亦可有性(種子)繁殖,但以鱗莖繁殖為主。因種子繁殖發芽率低,需種量大,來源有限,特別是生產周期長,產量又低,經濟效益差,故目前生產上很少採用。

鱗莖繁殖:一般在9~10月份收穫時,選擇當年具有老莖和嫩芽、無蟲蛀、無採挖傷者作種植材料,隨挖隨栽。在整好的地上開寬1m左右、高30㎝左右的廂,按行距約30㎝、窩距30㎝左右挖窩,窩深10㎝左右,窩底要平。將具有嫩芽的塊莖分切成小塊,每塊需有芽1~2個,每窩栽種鱗莖3個,平擺窩底,各個莖稈靠近,芽嘴朝外,成三角形錯開。栽後覆細土或火灰土,澆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糞水,然後蓋土與廂面齊平。也可於早春2月結合採收時進行種植。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白芨植株矮小,壓不住雜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第一次在3~4月份出苗後;第二次在6月生長旺盛時,因此時雜草生長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時除淨雜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結合收穫間作作物時,淺鋤廂面,剷除雜草。中耕都要淺,雜草用人工拔除以免傷芽傷根。

水分管理

白芨喜陰濕環境,栽培地要經常保持濕潤,遇天氣乾旱及時澆水。乾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白芨又怕澇,雨季或每次大雨後及時疏溝排除多餘的積水,避免爛根。

追肥

白芨喜肥,應結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3~4月齊苗後,每畝施硫酸銨4~5KG,兌腐熟清淡糞水施用;第二次在5~6月生長旺盛期,每畝施過磷酸鈣30~40KG,拌充分漚熟後的堆肥,撒施廂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三次在8~9月份,每畝施入腐熟人畜糞拌水土雜肥2000~2500KG。

與其他作物間作

白芨植株矮小,生長慢,栽培年限較長,可在頭兩年在行間間種短期作物,如蘿蔔、青菜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所謂間作就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中在同一生長季節內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比如在白芨種植地間墒壟,溝面種植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也可在其株、行壟上間作穿心蓮、崧藍、補骨脂、半夏等。

溫、濕度管理

白芨喜歡略微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在50%-70%之間;白芨喜歡溫暖的氣候,但夏季高溫、悶熱(35℃以上,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的環境不利於它的生長;對冬季溫度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10℃以下停止生長,在霜凍出現時不能安全越冬。

當環境溫度在3℃以下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薄膜蓋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

在夏季的高溫時節(白天溫度在35℃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陽光下暴曬,就會生長十分緩慢或進入半休眠狀態,並且葉片也會受到灼傷而慢慢變黃、脫落。因此在炎熱的夏季要給它遮掉大約50%的陽光。在春、秋、冬三季,由於溫度不很高,就要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於它進行光合作用。

病蟲害防治

目前,在白芨種植上未發現病害,只發現主要的蟲害是地下害蟲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ffemberg)。

1、為害症狀

以幼蟲咬食或者咬斷白芨幼苗及嫩芽,造成缺窩斷行,影響白芨產量。

2、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3~4代,以幼蟲和蛹越冬。3~4月為成蟲發蛾盛期。4~5月為第一代幼蟲為害最重要時期。以後為害逐漸減輕。

3、防治方法

(1)在越冬代成蟲盛發期採用燈光或糖醋液誘殺成蟲。

(2)為害嚴重的地塊,可採取人工捕捉。

(3)用90%晶體敵百蟲0.5KG,拌蔬菜葉或鮮草50KG製成毒餌,每畝用毒餌10KG進行誘殺幼蟲。

採收及初加工

採收期

通常於鱗莖繁殖栽種後第四年便可採挖。採收季節為秋末冬初,採挖時用平鏟或小鋤頭細心地將鱗莖連土一起挖出,摘去鬚根,除掉地上莖葉,抖掉泥土。

初加工

將採挖的塊莖,折成單個,用水洗去泥土,除去鬚根粗皮,個子或趁鮮切片後置開水鍋內煮或燙至內無白心時,取出,冷卻,去掉鬚根,曬或烘乾至5~6成乾時,適當堆放使其水分逐漸析出至表面,繼續曬或烘至全乾。放撞籠里,撞去未盡粗皮與鬚根,使成光滑、潔白的半透明體,篩去灰渣即可;也可趁鮮切片,乾燥即得,但本法加工的白芨片色澤不如前法。

質量規格

1、白芨個

白芨以個大,飽滿,色半透明,質堅實,味苦,嚼之有黏性者為佳。

2、白芨片

以片子色白、半透明膠質樣,片子厚約1~3㎜,片子光整,碎屑少,大小較均勻,質堅實,味苦,嚼之有黏性者為佳。

質量要求: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要求,總灰分不得超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1.5%,水分不得超過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