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渠首位於鄭國渠渠首上游約14米處(在今陝西省涇陽縣小龍王廟遺址附近)。其首段渠線較直,至涇陽縣船頭村西北處,與鄭國渠故道相匯。因鄭國渠和白渠自交匯點以後,一直為固定兩千年之古渠,故習稱為“鄭白渠”。
白公渠特點
鄭白二渠至橋底鎮寨子溝處為分岔點,鄭國渠由此轉向東北,白公渠則轉向東南,取低位而行,東向,經雲陽鎮滑里村,至三渠鎮灣子揚村南入三原縣境,縣內全長約31.5公里。主要灌溉涇陽、高陵等縣農田4500餘頃。唐代對白公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更新改造,在原總乾渠下建了三白渠,即太白(又稱大白渠、引清峪、冶峪水與白渠合流,灌溉三原、富平兩縣)、中白(在高陵縣西北縣界處建彭城閘,灌溉三原、高陵、櫟陽)、南白(灌溉涇陽)三條幹渠。
三白渠渠系工程在引涇灌溉史上是一個很大轉折:①渠首工程建有石堰洪門,開始引洪灌溉為引涇常灌的歷史。②渠系閘、斗建築物較多,全灌區斗門多達176個。③灌溉管理嚴格。白渠運用1000餘年,至宋上水明顯困難,逐漸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