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痧脹玉衡》痧脹專著。三卷。清·郭志邃撰於1675年。作者鑒於痧脹病症發病多、傳變快,治不對症,命在須臾,遂搜求前人有關痧脹的醫學文獻和學術經驗,總其大綱,撮其要領,編成此書,系統全面地論述痧脹。上卷列痧脹發蒙論、痧脹要語及痧脹脈法;相當於總論。中卷、下卷結合實際治例、敘述多種痧證,末附備用要方。是為各論。書成後三年,郭氏從臨床實踐中意識到“痧之變幻,更有隱伏於別病中者”(見本書續序),又作後卷一卷,補充了不少有關痧症的診治內容。但作者根據痧症的臨床表現,分症過細,顯得名目繁多;在解釋病因、證候等方面,或有附會的觀點。本書有初刻本等多種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書名
《痧脹玉衡》
作者
郭志邃 清代醫學家。字右陶。檇李(今浙江嘉興)人。有鑒於痧脹等疾疫流行,而療法不多,乃推原小兒痧疹之理,採集古人之方,撰《痧脹玉衡》三卷(1674年),列痧脹證治及脈法,並結合實際治例予以闡明。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痧在血內者宜放痧,痧在腸胃經絡與肝脾腎三陰則投以藥,痧氣肆行者可三法兼用。此書流傳頗廣。此外,尚撰有《治痧要略》,未見傳世。
相關介紹
“痧”,據《簡明中醫大詞典》解:又名痧氣、痧脹。還指皮膚出現紅點如粟,以指循皮膚,稍有阻礙的疹點。
它作為病症名,首見於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而成為專著,則在清代。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醫家郭志邃(十七世紀中葉)撰著《痧脹玉衡》(3卷)一書,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痧症專著。
郭氏鑒於當時痧脹病發病多,傳變快,治不對症,命在須臾,遂蒐集前人有關學術經驗,總其大綱,撮其要領,而撰成《痧脹玉衡》一書。上卷列痧脹發蒙論、痧脹要語及痧脹脈法;中卷、下卷結合實際治例、敘述多種痧症,未附備用要方。書成後三年,郭氏從臨床實踐中意識到“痧之變幻,更有隱伏於別病中者”(見本書續序),又作後卷一卷,補充了不少有痧症的診治內容。
郭氏對痧氣脹塞腸胃、阻塞經路之痧脹有獨到見解,指出此病總以攻毒開泄為主,痧在氣分者宜刮之,痧在血分者宜刺之,痧在皮膚者宜淬之,痧入臟腑者宜蕩滌之。特別是《痧脹玉衡》載錄刮痧的方法較詳,給後世留下了極寶貴的砭法資料。刮痧療法,方便易施,治療一些外感疾病,療效甚佳,二百多年來在北方城鄉流傳甚廣,是很值得發掘推廣的一種用外治法治療疾病的方法。
目錄
序
自序
續序
凡例
卷之上
痧症發蒙論
玉衡要語
此下細述發蒙論所不盡
•暗痧辨
•傷寒兼痧
•痧症類傷寒
•痧類瘧疾
•瘧疾兼痧
卷之中
遍身腫脹痧
悶痧
落弓痧
噤口痧
角弓痧
撲鵝痧
傷風咳嗽痧
痘前痧脹
痘後痧脹
胎前產後痧
胎前痧痛論
產後痧痛論
倒經痧
痧熱
痧煩痧睡
老弱兼痧
瘡症兼痧
弱症兼痧
痧變勞瘵
膨脹兼痧
痧變臌脹
半身不遂痧
內傷兼痧
紫痧
痰喘氣急痧
痧瘋
痧重
眼目痧
瘟痧
頭眩偏痛痧
流火流痰痧
咳嗽嘔噦痧
卷之下
霍亂痧
絞痛痧
脅痛痧
痧痢
蛔結痧
頭痛痧
心痛痧
腰痛痧
小腹痛痧
痧塊
痧變吐血鼻衄便紅
吐蛔瀉蛔痧
痧變腫毒
備用要
藥性便覽
痧方余議
評半夏、藿香止吐
評荊芥、細辛、防風、獨活
後卷
痧脹看症法
放痧辨
痧脹麻疹不同辨
痧脹治猶麻疹論
痘麻穢觸相同
兼痧傷寒不同辨
諸痛類痧辨
諸症不類痧辨
論脹
凝壅聚結辨
治痧救人脈論
痧筋統說
傷風痧脈辨
眩暈痧脈辨
痧脹舌胎論
麻疹兼痧脹
痧脹兼麻疹
痧脹類麻疹
麻疹後復痧脹
麻疹夾痧脹蛔結
傷寒黃兼痧
痧類陰症
呃逆痧
盤腸痧
自汗盜汗驚惶痧
痧類三瘧
咽喉諸症兼痧
口舌兼痧
類瘋痧
黃氣病兼痧
翻胃噎膈痧
筋骨疼痛痧
鬼箭痧
久瀉肉瘦痧
婦人隱疾痧
香港腳痧
耳痛痧
手臂痛痧
腫毒夾痧辨
刺蝥瘟痧
地葡瘟痧
痧變發頤
急救逆痘要法
癇症兼痧
麻木酸癢痧
頭虛足腫痧
黃膽痧
小兒夜啼痧
驚風痰熱痧
死症痧
羊毛瘟痧
痧脹破迷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