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其症先吐瀉,後心腹絞痛;或先心腹絞痛而後吐瀉,胸膈作脹,頭目不清,遍身腫脹,四肢不舉,舌強不語。《痧症要略》:“痧脹者,氣之閉也,火之逆也。……治痧者,必先開其氣,降其火,而後脹可消也。若食阻痧氣於上者,則吐之;食結痧氣於下者,則導之。……故治脹必治氣,治氣必治血。蓋血活痧行,血破痧氣走,血敗痧氣敗,而降火亦在其中矣,此治痧之要術也。”參見痧、痧氣等條。
痧脹,病名。即痧證。又名痧氣、痧穢。見《痧脹玉衡》。
其症先吐瀉,後心腹絞痛;或先心腹絞痛而後吐瀉,胸膈作脹,頭目不清,遍身腫脹,四肢不舉,舌強不語。《痧症要略》:“痧脹者,氣之閉也,火之逆也。……治痧者,必先開其氣,降其火,而後脹可消也。若食阻痧氣於上者,則吐之;食結痧氣於下者,則導之。……故治脹必治氣,治氣必治血。蓋血活痧行,血破痧氣走,血敗痧氣敗,而降火亦在其中矣,此治痧之要術也。”參見痧、痧氣等條。
《痧脹玉衡》是由清代的郭志邃撰寫於1675年,作者鑒於痧脹病症發病多、傳變快,治不對症,命在須臾,遂搜求前人有關痧脹的醫學文獻和學術經驗。
簡介 書名 作者 相關介紹 目錄痧脹腹痛,病證名。痧脹病以胸腹脹痛為主證者,多因受寒、濕滯或感受穢濁之邪、山嵐不正之氣等,侵襲或邪傳於腸胃而觸發。
記載烏痧脹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病名。乾霍亂之俗稱。
詞條解釋 相關條目《痧脹玉衡》是由清朝郭志邃所著,痧脹專著。
痧疹,病症名,既為人身宣洩邪毒之路,故其發也,由內達外,由血分而達於氣分,始於脾終於肺也。
痧疹起源 痧疹病理 痧疹症狀 痧疹治法 痧疹脈法三香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痧脹玉衡》卷下。具有行氣,溫中,散寒之功效。主治痧症過飲冷水,痧不愈者。臨床常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見胸痛徹背,冷汗出,口唇青紫,舌...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義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及飲食不潔所引起的一種季節性病證。又稱痧氣、痧脹。臨床上以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昏...
病因 辨證施治 其他治療瘟痧屬於痧證之一。
介紹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