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題烏江亭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這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一首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捲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疊題烏江亭
【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題材】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疊題烏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②,肯為君王卷土來③?

作品注釋

①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為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②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③肯:豈肯,怎願。[1]

作品譯文

經過戰爭的的疲勞的壯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弟現在還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為了項羽而捲土重來?[1]

作品賞析

這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一首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捲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為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已經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為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為“壯士衰”作註腳,也可為“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1]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正”,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