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鳳凰裝

畲族鳳凰裝

畲族鳳凰裝,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 美麗傳說 畲族的始祖因打仗有功,皇帝就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了他。成婚後,皇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像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女兒後,也把她打扮得像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有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

基本信息

畲族鳳凰裝 畲族鳳凰裝

畲族鳳凰裝,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

畲族婦女首飾畲語稱“gie”,舊時是結婚始戴,以後凡出門或節日時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裝扮為:後腦盤髮髻,髮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置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一寸,長約三寸,富者全部用銀),包以紅帕,豎兩支銀釵,形成鈍角三角形,釘上八串瓷珠,瓷珠繞過縐紗以固定“gie”身,瓷珠垂過肩,每支末端栓小銀牌,右耳上插一支銀簪,兩耳戴銀耳垂。形如鳳凰鳥頭冠。上衣是大襟衫,長度過膝,領、袖、襟處都繡有花邊,花邊色彩鮮艷,花色繁多。布質,舊社會為自織麻布,現在絲綢、滌倫都有。腰扎圍裙,畲語稱“攔腰”,為長一尺、寬一尺五的麻布塊,染青色或藍色,鑲紅布攔腰頭,釘上彩帶。

過去,男女子都一樣,為褲腳鑲花邊的寬褲腳直統便褲。男子舊社會出門穿大襟長衫,勞動時穿大襟短衫,現在都為直襟短衫。過去,畲民上山勞動都打綁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襪,下雪天用棕包腳行走。花鞋,藍布里青布面,四周繡花紋,前頭做硬鼻,系紅纓,女的比男的花紋多些細些,平時不穿,作壽鞋用。

鳳凰裝,是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也是畲族服飾的精華,蘊涵著豐富的畲族文化內涵。現主要分布在麻江縣杏山鎮的六堡、營山、中山、仙鵝、壩寨、茅坪及宣威鎮的岩鶯,碧波鄉的償班、石板等村寨。麻江縣位於貴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全縣總人口約22萬,其中少數民族占76.2%,畲族人口3萬餘人,占總人口的16.66%,占貴州省畲族總人口的77.92%。縣境地勢西高東低,處於雲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縣總面積的78.4%,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

歷史淵源

畲族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贛江流域及贛東、贛東北一帶,大多是元末和明朝洪武年間,奉旨征討、遷徙或避禍而遷入貴州。由於統治階級殘酷鎮壓,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合於其他民族,餘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區域,以麻江縣為中心及周邊縣市。畲族居住的地理條件較差,有高山、半山、山谷、河谷等,社會生產力低下,商品經濟不發達,穿衣主要靠種棉而自紡、自織、自染。麻江縣畲族在明朝洪武年初以前的服飾已無文字可考。明、清史志雖對畲族服飾多有記載,但均零星不詳。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載:“服紅花衣,頭插白雞毛。”“婦人盤髻,貫以長簪,衣用土錦,無襟,當幅巾作孔,以首納而服之,另作兩袖,作事則去之,雜綴海貝、銅鈴,青、白、綠珠為飾”。“椎髻赤足,婦女以錦為衣”。這是史籍對畲族女服飾較為詳細的描述。清·乾隆《貴州通志》載:“婦女衣花衣,無袖,惟兩幅遮前覆後,細褶短裙”。陸次雲著《峒古纖志》曰:“衣短衣,尚藍,婦著花裳,無袖,遮覆前後而已,細褶裙,反被其膝”。民國《麻江縣誌》載:“婦以花布蒙首,項帶銀環,束青帶,著青褲。”

關於鳳凰裝的由來,畲族《開路徑》作了這樣的描述:開天闢地之後,龍、虎、雷公等為爭奪天下,展開激戰:龍發大水淹沒低處、雷擊電閃,引燃大火焚燒陸地山岡,風狂火猛,水勢洶湧,百物逃無所逃,遁無所遁,霎時陷入毀滅絕境。正當危急時刻,鳳凰鳥長聲高叫,振翅沖天,突出了火的重圍,然後迫使龍潛於淵,雷藏於天,才又招回百物,重新開始了幸福祥和的生活。鳳凰是百鳥之王,女性的象徵,具有大智大勇,是畲族人的保護神,對畲族有再生之德,翼護之恩,大多將鳳凰圖案作為女性飾物,故稱女盛裝為“鳳凰衣”、“鳳凰裝”。

麻江縣畲族鳳凰裝是麻江縣境內畲族婦女在出嫁、節日、隆重場合及去世時穿戴的盛裝。因畲族將鳳凰視為給畲族人民帶來幸福的吉祥物,在服飾上多以鳳凰作為銀飾和刺繡圖案,故謂之為“鳳凰裝”。鳳凰裝分為:上衣、下裝、頭式、銀飾。上衣:又稱”花袖衣”,無領、右衽,衣長過臂,袖長約8寸,由蠟染和刺繡兩段組成。蠟染段為白底藍花,花紋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兩邊多為“壽”字紋、梅花紋,呈對稱分布;中部為花紋主體,多以牡丹、月季為圖案。刺繡段以紅底為主,配以藍、綠、紫、黃、棕五色絲線繡制的花鳥。衣料質地為藏青色家織布。每件衣服的下擺和衣角均有紅、白色刺繡花邊裝飾。盛裝花袖衣須用一根絲織的靛藍色的腰帶繫上,腰帶長二尺,兩端留有五寸長的流蘇。腰系一個用於裝錢幣和梳妝物品的腰包。下裝:著大褲腳的大襠褲,藏青色,褲長及腳,褲腳大一尺二寸,並鑲有一道寬約二寸長、彩色挑花紋樣的花邊。小腿裹白底蠟染綁腿,腳穿繡花船形翹鼻鞋。頭式:已婚婦女盤頭髮於腦後,插上銀簪,未婚女子梳甩獨辮子於腦後,用絲綢線綑紮兩端,均蓋白底藍花的蠟染頭帕,頭帕長六尺,寬一尺,兩端鑲紅、綠兩道花邊,垂紅纓須,頭帕正中約尺許貫以綠色珠子,以頭帕正中位置蓋於頭頂。畲族婦女較為看重頭式裝扮,整個頭式有10多種造型。而頭式上的銀飾品造型多達幾十種.銀飾:畲族銀飾品主要有大銀花、小銀花、銀耳墜、銀項鍊、銀手鐲、銀戒指等。頸上掛一月亮形銀牌於胸前;掛鏈與銀牌間各有一個銀蝶,銀牌上是半凸鳳凰圖案。

畲族鳳凰裝在麻江縣內大多數畲族聚居村寨均已失傳,現僅杏山鎮六堡村得以傳承,且只有少數人會製作。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王正書、王天芬、潘禮翠、王鳳香、楊義芝、王佳蘭、王鳳奎、吳萬珍、王莉、趙通香、趙通海等。

“鳳凰裝”製作工藝獨特,僅“刺繡”就分為“插花”和“挑花”兩種。“插花”是在描好圖案的襯底布上,用繡花針穿引彩色線,穿插出半凸的各種實體形象。“挑花”是根據圖案的顏色,用絲線編織成彩色圖案。這些圖案具有構圖嚴密、配色協調、手工精巧等特點。又如“翹腳鞋”底製作,用竹筍殼剪出鞋樣,再依樣裁布,用魔芋熬成的漿糊連同竹筍殼鞋樣貼上,多達十餘層布,再用手搓麻線納釘。穿著場合講究數字,鳳凰衣既是出嫁衣,又是壽衣。出嫁時穿雙不穿單,即二、四、六件,富裕人家多則八件;壽衣穿單不穿雙即三、五、七件,多則九件。平時出行、節日、盛會、赴宴均可穿著,件數不限。項圈以一個、三個、五個、七個或九個為一套,內小外大,以能露出、套住為宜。而鳳凰裝銀飾分為頭飾、項飾、服飾、手飾四大類。其中,頭飾最為精緻。頭飾分為三種:額飾有瓜米吊、梅花吊、銀鈴吊、銀魚吊、銀米吊等。髮飾有別簪、插針、大花、小花、圓鬈花、插鬈花、鬈心花、巴爾花、六耳節等。耳飾有瓜米掛、耳塊、大中小掛耳等。就色彩而言,鳳凰裝袖口刺繡以紅底為主,衣服下擺,衣角均有紅色刺繡花邊裝飾;頭帕兩端鑲紅、綠兩道花邊,垂紅纓須,頭帕正中綴以綠色珠子。整個服飾大紅大綠,顯得艷麗、熱烈、隆重。

鳳凰裝體現了畲族古代的圖騰崇拜,承載了畲族許多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寓合了畲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畲族人有語言無文字,歷史變遷除口傳身授之外,鳳凰裝成了傳承畲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畲族婦女穿著打扮獨具特色,鮮艷奪目而不俗氣,刺繡和銀飾圖案巧奪天工而極為誇張,充分體現了畲族人民的藝術審美觀,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創作天才,記錄著畲族族服飾的形成、發展歷史、折射出畲族深厚的文化內涵。

後尤其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其他紡織品和各種流行款式湧入,畲族年輕人追求款式新穎、色彩多樣的流行服飾,不願意費工耗時去手工製作繁瑣的鳳凰裝,傳承人驟減。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與城市化、工業化一同興盛的各類流行文化,強烈衝擊畲族傳統文化,年輕人對鳳凰裝更是嗤之以鼻,傳承人更寥若晨星,若再不加以及時搶救,曾經為畲族人引以為自豪的鳳凰裝將會淹沒於歷史長河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