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異龍湖,原名玉龍湖,以湖面南岸的玉龍山得名。彝語稱“邑羅黑”,意為“龍吐口水形成的湖”。明代初年,漢人來到石屏,因不解彝語,誤以為“邑羅”是湖的名稱。明祟幀二年(1629年),石屏見所謂白日龍升天,因而更名為異龍湖。
異龍湖位於石屏縣城異龍鎮東南1公里,為斷陷構造湖,海拔1414米,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總蓄水量2.2億立方米,平均水深4米,為雲南五大湖之一,排名第四,小於滇池、洱海、撫仙湖,大於杞麓湖。
歷史
異龍湖形成的具體時間不詳,據有關資料所載,秦漢時已有此湖。
唐朝時,烏麽蠻始居大島上,共築城名末束城,是為石屏築城之始。
宋時,阿焚蠻奪而據之,並在大、小水城上築城。
元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雲南諸王禿堅等反抗元統治,鎮守石屏的元將朱寶引眾退守和龍,禿堅率戰船攻打,終未能破。雙方鏖兵湖上,血染碧波。
約在1360年左右,異龍湖上又發生過戰爭。彝族人又於湖中五爪山另築一城,仍名末束。外地女土司萬世母,率兵入侵,企圖強占異龍湖地區。她在湖上築堤,欲從北岸直跨南岸征服彝民。堤未全成而被彝族反攻,萬世母全軍覆沒。這是異龍湖上第二次交兵。
構成
異龍湖湖水清澈如鏡,中有三島:小島稱馬坂壠、中島稱小水城、大島稱大水城。
湖的北岸較平直,龍潭較多,為湖之水源。
東西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滇南風光綺麗、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
南岸多彎曲,形成港灣,較大的港灣有9個,與湖上西部的3個島嶼,合稱“九曲三島”,加上七十二個小湖灣,稱之為“三島九曲七十二灣”:
“九曲”為大灣子、高家灣、楊家灣、豆地灣、馬房灣、羅色灣、獅子灣、青色灣、白浪灣為湖邊五爪山伸入湖中形成;
“三島”中小島稱孟吉壠,又稱馬坂壠,也稱小水城,四周環水,上多蛇蟲,人不可居,唐宋時,酋長每流放犯人於其上;中島稱小米束,又稱末束,因其可居人而較大島為小,故也稱小水城;大島稱和龍,也稱大水城。
生態
環境
異龍湖屬重富營養型湖泊,污染要素有總磷、氨氮、透明度、COD、BOD、色度等;年平均水溫18.0℃,極端最高氣溫34.5℃,極端最低氣溫-2.4℃,年溫差小於11℃。
異龍湖呈東西向條帶狀,湖區內地勢平坦,微向東南傾斜;湖底海拔1407.11米,1982年集水面積22.4平方公里,水量0.44億立方米;東岸淺灘為細砂底質,其他均為淤泥底質,淤泥厚約2m、呈灰黑色,含腐殖質較多並行大量螺類外殼,屬湖有機沉澱物。
河流
異龍湖有大小入湖河流20條、主要有城河、城南河、城北河,入湖河流中除城河有常年流水外,其他均為季節河,出水河道在東端老洪山與回龍山之間的新街村,經長山谷匯入南盤江。
物種
盛產鯉魚、鯽魚、烏魚、鰱魚等多種魚類,尤以烏魚肉質細膩最為出名。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水位下降,破壞了魚類產卵場所,致使有名的土著魚種擬嫩、異龍白魚、花魚相繼滅絕。
1981年全湖乾涸後,魚類幾乎絕跡,復水後,沿湖塘壩提供了魚類種源,其中鯽魚生長繁殖較快,逐漸形成優勢種群,其產量占魚產品的80%以上,異龍湖魚類除引進的草魚、鯉魚、白鏈、鱅及高背鯽魚和團頭魴魚外,還有6種。
景觀
異龍湖景區由異龍湖、石城、寶秀三個區域組成,景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明清兩代,在島中和青山之間,建有來鶴亭、煥文塔、羅色廟、回瀾閣、水月寺、廣胤寺等名勝。
島上遍植花木,環境清幽,湖四周良田綿延,荷池飄香。盛夏時節,海菜、蓮花遍開,蘆葦成蓬。清晨乘船游湖,湖面雲煙縹緲,魚鳥沉浮;傍晚,夕陽照青山,湖水變得通體金黃。
大水城上的海潮寺,小水城上的後樂亭以及來鶴亭、白浪水月寺、龍港廣胤寺、五爪山羅色廟,湖北邊的乾陽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來鶴亭為最。一年四季,異龍湖上遊人不絕,有“第二西湖”之稱,為滇南的遊覽勝地之一。
文化
海菜腔發源於異龍湖畔,是一種以彝族唱腔、漢語唱詞“彝漢合壁”的對歌。海菜腔不僅受到石屏各民族的喜愛,且也流傳於建水、開遠、通海、箇舊等地。其姊妹篇彝族煙盒舞,以傳統的煙盒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煙盒,以手指彈響作節拍,月琴伴奏,邊彈邊舞,動作優美。
旱情
2013年初,持續四年的乾旱,讓異龍湖水位下降3米,自1982年徹底乾涸後,進入了最為嚴重的枯水期。異龍湖已裂為兩半,西半部幾乎成了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