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郎叨

畢郎叨,傣、佤、德昂、阿昌等民族普遍使用的簧管樂器,為自由簧管氣鳴樂器。音色與巴烏相近。

畢郎叨

內容

自由簧管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臨滄、思茅專區的部分地區。是傣、佤、德昂、阿昌等民族普遍使用的簧管樂器。“畢郎叨”為傣語,佤語叫“拜共廖”;德昂語叫“布累”;阿昌語叫“拍勒翁”。亦稱葫蘆簫、葫蘆絲。古籍記載有“葫蘆笙”、“瓢笙”之稱。音色與巴烏相近,清麗婉轉,柔和悅耳。

畢郎叨有單管、雙管、3管之分。3管者較普遍,由1支主管(居中)和2支副管扎在一起,插入葫蘆底部而成。葫蘆頂部的孔為吹嘴,腔體又為氣室。主管是有 7個指孔(前6後1)的鏇律管,副管比主管細而短,是兩支不設指孔只發一個固定音的伴音管,音程為純五度。吹奏時3管同時發音,主管吹奏曲調,副管發出持續長音。3管畢郎叨的音域為(持續音為、)。雙管畢郎叨由主管和副管組成,主管可發8~9個音,副管持續音為,與主管筒音相同。上述兩種畢郎叨在民間廣為流行,現已發展為有特色的獨奏樂器。

1958年以來,雲南省歌舞團對其進行改革,研製出有兩支主管的畢郎叨,音域擴展為a~。中央民族歌舞團改革的畢郎叨採用 2支主管,有4支副管,音域為a~,能吹簡易復調音樂及 6個音的和弦,常用技巧有滑音、打音、顫音等。

配圖

所屬分類

樂器
簧振氣鳴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