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背景
一部當紅中國大陸電視劇《裸婚時代》道盡無房、無車、無婚禮、無鑽戒、無蜜月“裸婚族”的酸甜苦辣。在中國留學生眾多的美國南加州,其實“裸婚族”早在大陸掀起“裸婚”潮之前已出現,至今不衰,經濟壓力是“裸婚”主因。南加就業市場低迷,就連部分老美也“裸了”。
現實案例
家住核桃市的Paul歐,與太太Joan早在90年代就成為“裸婚”一族,比大陸“裸婚”風潮提前近20年。結婚時夫婦倆都是勤工儉學的窮留學生,“房子、鑽戒連想都不敢想”,一切從簡,登記後邀請同學好友一起“撮”一頓,便算禮成。
Paul說,結婚前後他曾不止一次問Joan“我這么窮,你為什麼願意跟著我?”Joan說,她看重Paul“善良誠實上進”的人品,也相信“夫妻同心最終可以過上好日子”。隨著Paul在電子領域創出一片天,夫婦倆買了房子名車,Paul為Joan補了一個克拉級鑽戒,還打算在結婚20周年時補拍一套婚紗照。Paul說,妻子願意跟他一起吃苦受窮,讓他又感激又歉疚,也更珍惜這個家庭。
Joan說,她不認為“貧賤夫妻百事哀”是“裸婚”的必然結果。當年社交圈內的20多對留學生夫妻中,“裸婚”率高達四成,至今離婚的只有一對,另外十多對非“裸婚”夫妻,如今卻已有過半離婚。
80後新移民也不乏經濟拮据“裸婚”一族。在洛杉磯加大拿不到4萬元年薪的生物博士後Howell杜與妻子Martha,是從學生時代開始交往的同校師兄妹,2009年Howell取得博士學位後兩人回國結婚。
由於Howell博士後工資不高,Martha是拿著每年不到2萬元獎學金的在讀博士生,雙方家庭也不寬裕,兩人商量後決定“裸婚”,各自帶了五元人民幣到當地民政局登記領證,另請雙方家長吃了頓飯,沒有夢幻婚禮,亦沒有鑽戒或蜜月之旅,暑期結束後夫妻倆就返回美國各自工作、念書,整個結婚花費不到600元,至今租住學校附近一套公寓房。
Martha說,雖然家人對她選擇“裸婚”頗有微詞,認為女生這樣嫁人“掉身價”,但她認為“裸婚挺好的”。Martha表示,與Howell談戀愛三年多兩人感情一直很好,到談婚論嫁時,她也不願提出讓對方為難的物質要求,“我們都還年輕,房子、錢都能慢慢掙,錯過了對的人,要再找就難了”,而且“物質帶來的幸福感沒有精神帶來的平靜持久”。
老美花錢向來“寅吃卯糧”,如今也有年輕人迫於經濟壓力,開始從簡辦婚事。80後老美姑娘Maggie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咖啡餐廳做侍應生,丈夫Aaron是哲學系在讀博士生,兩人2008年登記結婚,前往喬治亞和威斯康辛拜見過雙方家長,就算完成婚禮。對於沒有婚禮或鑽戒,Maggie表示不介意,“我們不想為了結婚而面臨破產”。
華人新移民Stella陳和丈夫Steve是戀愛多年的校園情侶,2007年初Steve拿到洛杉磯加大數學系博士生獎學金。為避免分居兩地,當年夏天兩人畢業後就匆匆加入“畢裸”大軍,Stella隨後以陪讀身赴隨丈夫赴美。結婚近四年,雖然雙方父母多次提出補辦婚禮,但Stella和丈夫都沒有接受。Stella認為,“幸福不幸福跟有沒有鑽石、蜜月沒有關係”,婚禮更是“風光給別人看的”,至於房子,也不過是“暫時沒有,等一切安定下來後總會買的”。
相關評論
因應就業、房價等壓力,近年“裸婚”成為華人圈一大風潮,華人亦有不少人選擇“裸婚”。無房、無車、無鑽戒、無婚禮、無蜜月的“裸婚”最終能否讓夫妻雙方“患難見真情”,還是可能以“貧賤夫妻百事哀”告終?是否“有物質的婚姻未必幸福,沒有物質的婚姻必難幸福”?心理學博士王肇英指出,從社會文化角度看,“裸婚”折射出受歐美文化影響的年輕華人,對中國傳統婚禮文化的厭倦與反叛,他們認為結婚是小兩口的事,不一定需要形式。
王肇英指出,除非男女雙方在婚前就具備優越的經濟實力,否則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每一段婚姻都需要面臨的問題。因此傳統物質基礎的缺失,不會使“裸婚”族比非“裸婚”族面臨更高的婚姻破裂風險。
不過王肇英強調,如果雙方對婚姻沒形成成熟穩定的看法,沒有清醒認識到麵包與愛情哪個對自己更重要,單憑滿腦子浪漫幻想就“裸婚”,往後的婚姻生活一旦出現爭執,“裸婚”時的物質基礎缺失就會被反覆提出,並逐漸放大成夫妻間矛盾的焦點。
調查顯示
報導援引國內一網站2010年一次問卷調查顯示,男性、女性看待“裸婚”的態度有強烈反差。八成受訪男性贊成“裸婚”,而女性則有超過七成反對。“裸婚”究竟是不是對女性的“賤買賤賣”?在“裸婚”中,女性是否處於劣勢地位?王肇英指出,這折射出仍有大量婚姻觀趨向傳統的華人女性認為,嫁人不是隨隨便便的行為,“裸婚”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便宜”了男性,而且她們也擔心丈夫不會珍惜輕易得來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