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女性化

男性女性化

站在繁華喧鬧的街頭,人們常會看見女性化的男人,他們時髦,喜歡打扮,香粉秀髮、花縐領、耳環鑽飾、羽帽彩履,凡是女人喜歡穿戴的東西,在他們身上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再放眼當今螢幕影視,同樣是“眼線美男”的天下。他們長得俊美俏麗,喜歡塗脂抹粉,極其注重外表。說話甜膩膩、開口娘娘腔,他們在鏡頭前搔首弄姿,喜歡像女孩子一樣拍精美的寫真集。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商書·伊訓》中對男性女性化的記載是很早的,它指出世有“三風十愆”,說“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三風中有“亂風”,而“亂風”中包括“四愆”,其中的一愆是“比頑童”,即寵幸女性化的男子。 在《戰國策·秦策》中又有這么一段記載:晉獻公欲伐虞,而憚宮之奇存。苟息曰:“《周書》有言,美男破志。”乃遺之美男,教之惡宮之奇,宮之奇以諫而不聽,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而《周書》中說的是“美男破志,美女破居,武之毀也”,其意思是“美男”和“美女”都可能成為國破家亡的禍根。從《戰國策》中晉伐虞的記載看來,進獻美男,引誘虞君,女性化男子起到色情間諜的作用了。孔子說:“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第六》)。墨子說:“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為政,無故貧富。面目姣好則使之。夫無故富貴,面目姣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愛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墨子·尚賢》)看來男性女性化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

《漢書·佞幸列傳》記載:“柔曼之傾意,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高祖時有籍孺,孝惠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為了獲得帝王的寵幸,男性女性化竟蔚然成風。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塗脂抹粉,注意修飾,他們以女性化作為審美追求,湧現出了潘安、衛玠、潘子高等一大批聞名後世的美男子。

明清時期,男風繼續盛行。官員士大夫樂於狎戲優伶,而這些優伶都是一些女性化的男子。在《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品花寶鑑》等文學作品中,生動刻畫了男性女性化的社會現象。

表現方式

男性進入青春期以後,生殖系統逐漸發育成熟,在雄激素的作用下,逐漸具備男性特有的第二性徵:鬍子長長、喉結隆起、聲音低沉、皮膚粗糙。如果外在的因素打亂了男性的激素分泌,使男性體內雌激素過多,有可能使男性的第二性徵不明顯,甚至變得女性化。

在農業時代,“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社會分工對男女有明確的規定。如今,社會分工在男女之間的差異日漸縮小,變得越來越模糊。過去許多只有女性才從事的工作,許多男性也參與其中,小到家政保姆、縫紉裁剪,大到護理接生、空中服務。

形成原因

女性化環境

學校教育的過度“女性化”

目前在國小教師中,90%以上是女教師,由此使學校對學生性格的導向也呈女性化。無論是評三好學生,還是選班幹部,都是以女孩的性格為標準,諸如:聽話、順從、認真、仔細、舉止規範等。這些特徵都明顯地帶有陰柔性,與男子陽剛性形象相去甚遠。眾所周知,男孩的基本特徵是精力旺盛、活潑好動、行為粗獷、不拘小節、富有攻擊性。然而在絕大多數學校中,男生的上述行為、性格是被嚴格禁止的。譬如,在課間休息時,男生喜歡追逐打鬧;在課堂上,男生容易多動;等等,這些都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和制止。久而久之,原本富有活力的男孩,在種種規範的限制下,逐漸被納入了女性化性格的模式之中,男孩所固有的自由天性受到“壓制”。

父教普遍缺失 家庭“嚴母慈父”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於長江曾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父道觀念的變遷。“弱化”,是他給出的關鍵字。

於長江認為,在傳統社會中,因為以父權為中心的家族制度的存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起到了一個示範權威的作用。“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也讓父親更多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而到了現代社會,孩子或許比父親更能適應時代的變化,父親的社會化權威形象也就逐漸弱化,由此也帶來父子(女)關係的弱化。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發布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從一個側面顯示父教缺失帶來的嚴峻性:在高中生的首選傾訴對象中,中國父親的排名是四個國家中最低的,甚至排在了網友之後。

西南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副教授陽澤告訴記者:“事實上,父親對於孩子的氣度、性格和思維方式的養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陽澤對“父親”的內涵這樣解讀:父親作為男性,會把男性氣質傳遞給孩子;作為親人,會把深沉和寬厚的情感傳遞給孩子;作為權威,會把服從、尊重、地位等意識傳遞給孩子;作為教育者,會交給孩子規則、秩序、理性的觀念和能力;作為工作者,會把責任的、競爭的、壓力的、堅持的文化和精神傳遞給孩子;作為生活者,會把玩樂、放鬆、冒險、多彩生活等經驗和感悟傳遞給孩子。

而父教缺失帶來的隱憂不容忽視。根據國家貧困兒童研究中心的報告,沒有父親教育的男生,比有父親教育的男生逃學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犯罪的可能性大兩倍,長大後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可能性增加3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性也高出3倍。對於兒子來說,如果父親長期缺位,男孩學習到的大多來自母親,會讓男孩女性化、膽小、不敢承擔責任。

在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對孩子採取“三高”教養方式,即過高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母親對待孩子,學習上嚴厲要求,生活上過分寵愛。父親往往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放任不管,又得不到妻子的尊重。這樣,男孩容易養成溫順、膽小、退縮、依賴等女性化性格,這幾乎已成為當今男孩的通病。男孩所表現出的膽怯、懦弱,則與陽剛之氣、男性化性格背道而馳。

社會風氣

在如今這個溫情時代,男性越來越少有機會來表現他們的威武強悍,他們並不需要彪悍的體形,更無須舉手投足都顯示出“塊”狀肌肉。比如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生的韓國男性,已經很少有機會參加戰爭或從事大量重體力勞動,生活的富足和優越,讓男性越來越追求細節上的高質量,從而淡化了男性與女性間明顯的性格差異。

現代社會男女的互補性不再像過去那樣強,差異也越來越小,導致審美標準模糊化,這就是男子“中性化”的根源所在。在歷史上,男女的分工很明確,彼此存在互補性,而按當時的男女分工,一方所缺失的正是對另一方的審美標準,比如男性缺柔弱但卻成為美女的標準之一,女性所缺的剛硬則是對男人的要求。

流行文化

反對男孩的戰爭 反對男孩的戰爭

選秀文化盛行,陰盛陽衰,導致性別混亂。

作家韓寒:“‘超女’選出來一個‘男’的,‘好男兒’選出來一個‘女’的。”

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感到擔心。在性別形成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重要途徑,在缺乏正確榜樣的情況下,許多男孩直接把這些所謂“好男兒”作為模仿的榜樣,直接複製他們的外部特徵,因而陽剛不再,陰柔有餘。

不僅如此,隨著極端女權主義的泛濫,各類媒體似乎都在有意或無意的扭曲男性的陽剛之氣,過度寵溺男孩的問題,忽視男性面臨的問題,正如美國哲學家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所說,女權主義正在醞釀一場“反對男孩的戰爭” 。

環境激素

環境激素 環境激素

根據一項研究,人類和野生動物所暴露的環境中的新化學品種類超過10萬種。歐盟也承認,其中99%的化學物品沒有經過充分監管。許多化學物品被科學家視為“環境激素”,它們會嚴重干擾內分泌系統。這其中就包括鄰苯二甲酸鹽(被廣泛用於食品包裝、化妝品、兒童玩具中)、在家具和電子產品上使用的阻燃劑、雖然被禁用但是仍被廣泛使用於食品和環境中的多氯聯苯(PCB)以及多種殺蟲劑和除草劑。

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許多人動輒就“進補”——殊不知,這些補品均或多或少含有雌性激素成分;另一方面,隨著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養殖者為了提高產量,縮短生長期,往往給養殖品投食雌激素,或在飼料添加劑中摻入雌激素。如果人進食了這些養殖品,就會使得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升高。

生活方式

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上下樓有電梯、出入以車代步,很多體力活也逐漸由機器替代。也就是說,現代人四肢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結果,肌肉越來越少而脂肪堆積得越來越多。而脂肪組織具有將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的能力,使得男性體內的雄激素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

應試教育

男性女性化 男性女性化

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對我們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樣是一種傷害。不過相對而言,女孩要比男孩要能夠適應一些,也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男孩們在我們這個幾乎是為女孩設計的教育體制面前,一開始就處於完全的劣勢,一開始就不是女孩的對手,男孩們不得不設法去適應有利於女孩的遊戲模式,學會像女孩一樣的學習和思維模式,否則他們就不可能得分。

如果是非常典型的男孩,則更難適應這個制度,他們會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成為這個社會的教育失敗者被淘汰出去。而那些願意放棄自己部分天性的男生,則可以在冷酷的應試叢林中生存下來。因此,可以說我們的教育體制,是造就我們成為一個陰盛陽衰社會的最大功臣。

一言以蔽之:媒體等把持著娛樂、理論、輿論等社會機構導向作用,包括哲學家、西方時尚運動帶來的一股新潮流:都指向一個方向。更有甚者,說這是陰謀,是爭奪權力的較量超出了一般的討論範疇。

由於儒家思想就是讀書取士,科舉文化,幾千年完全都是一個模子刻印出來的。後來科舉文化又影響全世界。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父親必須承擔孩子們的教育職責並對教育的後果負責,至於母親,主要是關心孩子們的生活問題,並取得孩子的信賴和心理平衡,這就是古人的“養”“教”分開,陰陽互動,其實是極為科學的,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個性問題的協調很好。

可中國父親們似乎正在從親職教育的主導地位中退卻,母親們則站了出來,負責孩子從生活直到教育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少不得逼孩子們面對應試教育。特別明顯的表現是在中國的大城市,於是,中國傳統中“嚴父慈母”的陰陽平衡被打破。

作用影響

積極影響

從積極方面來說,它改變了傳統文化對性別的涇渭分明的劃分和規定,使個體的人格塑造、角色成就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化。這種現象說明了,男人也有追求美的需求。女性化的男子有時比女人更令男人喜愛。同時,這也推動了父權社會的瓦解,有利於真正實現男女之間的平等。而對男性女性化個體的包容與理解,則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通常人們對穿女裝的男人有一種厭惡,對此李銀河解釋,這可能是來自於傳統的習俗。因為我們大多都是異性戀者,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傾向都是一致的,所以會對這樣的少數群體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情感。“但我認為應該去尊重他們,他們只是自身的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傾向發生了偏差。”

消極影響

拯救男孩 拯救男孩

男性女性化也有消極的一面。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不同性別的個體各自履行自己的角色,並各自承擔其角色所賦予的社會責任。如果男性女性化的個體只是少數,那就屬於性別的常態分布,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不大。

如果男性女性化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則有可能打破兩性間的和諧,到那時,男性也許無法承擔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將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悲哀,但這種現象永遠都是少數,而且如果是單純的審美觀女性化並不會造成能力和志氣的減退。

日本早稻田大學一名教授表示,日本這種中性化的現象讓他很擔憂。從長期來看,這會影響日本的國家競爭力。2010年2月,CNN也曾報導過一本中國的新書——《拯救男孩》,並引述書中的話說,中國的男孩模仿李宇春等中性偶像,這會影響男性的發展,“中國男孩的體質在變弱,情感上則比女孩更脆弱”,並稱“流行文化和教育體系正在扼殺中國男生們男子漢氣概的發展”。

改變手段

學校教育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在《SAPIO》雜誌上寫道,日本國民正在“食草化”,如此羸弱的男人太多不是好現象,有必要重新打造日本男人。他建議,把所有尚未就讀高中的學生都強制送到海外留學,而且“最好是弱肉強食的美國”。

我國的幼兒教育和中國小教育中,亟須加強男性教師的任教數量和質量,要使男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男性教育、塑造男性性格、建立男性思維。

家庭培育

家長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性別認同角色,也就是夫妻雙方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同時需要儘可能調整好夫妻關係,避免用爭奪男孩愛的方式來攻擊配偶。

其次,家長要避免對男孩過分控制、懲罰或溺愛;多讓男孩和男孩玩,即使容易打架也不要過於驚慌;男孩進入青春期後多鼓勵男孩向男性榜樣學習,培養獨立自主精神。

兩者對接

男生班 男生班

首先,男孩教育要遵從男孩的天性。男孩子有心理上和氣質上的鮮明特徵,如直爽開朗、大膽好鬥等,有一首歌曲里的兩句歌詞很能說明問題,"男孩子下雨天他也不帶傘"、"男孩子遇事就愛打抱不平"。男孩行為上這些特徵的形成,不僅受到遺傳基因、性激素水平的影響,還受到環境因素和後天教育的影響。如果教育者對孩子的關心大多放在對其學習成績、身高體重上,而對他們心理發育和氣質的形成卻較少關心,孩子容易變得性格內向、膽小怕事。

其次,男孩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及獨立性就開始萌芽,不喜歡大人把他當作什麼都不會幹的小孩子,喜歡有獨立做事的機會。唐朝柳宗元寫過一篇《種樹郭橐駝傳》,郭橐駝的種樹經驗就是:種樹時要認真,種完後就不要再去管它。學他種樹而不成功的人,失敗之處就在於對種下的樹過分關心,"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適度放手甚至有時袖手旁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一手操辦要好得多。

此外,學校是男孩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的教育現狀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紮實實",中考、高考是懸掛在每個教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成績雖然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卻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標準。在這一槓桿衡量下,抓學習、抓成績占據了教師工作的絕大多數時間,乖巧勤快的女生相對受教師喜歡,稜角分明的男生相對得不到充分的發展空間。近年很熱門的"西點軍校"的成功,折射出的恰恰是普通教育中男孩教育的弱勢。在大環境沒有辦法及時改善的情況下,教育者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坐標內追求完善,比如讓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性,對男孩給予更多的包容等等。

另外,要重視培養男孩的規則意識。比較好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制訂規則,共同遵守,保持相對穩定,逐步提高要求。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這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路易莎筆下的梅園、黑柳徹子筆下的巴學園之所以受到這么多孩子和成人的喜愛,與學校和教師重視教孩子們要誠實、忠於職責、做好人、鼓勵他們相互幫助、親近自然界等有莫大的關係。在那裡,孩子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自學、自立、自製等好品質。

在男孩教育方面,如能實現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的成功對接是最好的,在無法對接甚至可能錯位的情況之下,有一方必須堅守。陽光男孩的成長並非畢其功於一役的事,它需要通過各種教育手段長時間地栽培或者矯正,這就要求教育者有長遠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 。

相關人物

龍陽君

古代稱男色為“龍陽”,即源自龍陽君。龍陽君是戰國時魏王的男幸,象美女一樣婉轉媚人,得寵於魏王,後宮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有一天他陪魏王釣魚,釣得十條大魚,不覺淚下。魏王問他何故傷心,他說:“我剛釣到魚時很高興,後又釣了一些大的,便想把前面釣的小魚丟掉。如今我有幸能與大王共枕同寢,但四海之內,美人甚多,聞知臣得幸於大王,必定打扮得花枝招展來向陛下獻媚,臣就象前面釣到的小魚一樣,也會被拋棄,臣怎能不哭呢?”魏王聽了很感動,便下令:四海之內,有敢向我介紹美人的,我就滅其族!

男皇后韓子高

韓子高本名蠻子,出身低微,世代以做鞋為生。侯景之亂期間,蠻子寓居京城建康,時年16歲。他“容貌美麗,狀似婦人”。有次還鄉的時候,無意碰上了陳蒨,也就是後來的陳文帝。陳蒨便問他道:“願不願意跟我走,共享榮華富貴?”當子高抬起頭看見向自己問話的是位年輕英俊的將軍時,便點頭應允了。“子高膚理色澤,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騎射,若風。及稍長,頗有膽決,願為將帥,及平杜龕,配以士卒。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於左右。”從此韓子高便作為陳茜的孌童,隨陳茜起居出入,很受陳茜的寵愛。陳茜曾對韓子高說:“人曰吾有帝王相,審爾,當冊汝為後,但恐同性致嫌爾。”子高叩頭曰:“古有女王,當亦有男後。明公果垂異恩,奴亦何辭作吾孟子耶?”雖然最終沒有封子高為皇后,但這是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歷史上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可見他倆情愛之深。

“偽娘”劉著

因參加海選時著煙燻妝,藍色紅絲襪和高跟鞋而備受關注。劉著憑藉著出位的打扮和女性化的表演,出盡了風頭。不過最終入圍120強的“個性選手”,只有來自南充的選手劉著。相比其他幾位反串的“偽娘”,劉著除了身份證的性別之外,幾乎難辨男女。不論是唱歌還是平常說話,都是嗲嗲的女聲,讓人非常吃驚。這也體現了隨著人類的性別特徵減弱,如今男女差別並不大,只是社會傳統觀念在支配人們。

國外情況

韓國趨勢

男性女性化 男性女性化

韓國20至30歲的年輕男性女性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並非是單純意義上的“男性變漂亮”了,而是男人開始穿上“塑身內衣”,還把臂毛和腿毛剃掉,甚至抗拒男性特徵。

與此同時,男性服裝部的女性化傾向也很明顯,圍巾不再是女人的專有物品。百貨商店相關人士說:“如果系在T恤衫裡面或像領帶那樣系,會顯得非常可愛迷人,所以來買的男性大幅增加。人氣女聲組合“少女時代”表演時穿的“彩色緊身牛仔褲”在女性中間非常流行,這種服裝的男款問世後,僅4個月就銷售一空。

首爾大學消費者心理學系教授金蘭都說:“隨著傳統性別劃分規範貶得寬鬆,男性特點被淡化,而女性價值觀大行其道,這種現象更是一種全球性潮流,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追隨藝人’。”

日本趨勢

日本流行這樣一個術語:草食男,和食草動物一樣,“草食男”一般都比較溫順,年齡在二、三十歲之間,他們非常注意個人形象,作風和女人有點類似。這樣的男人往往上進心不強,對女性也沒多少興趣。“草食男”這個名詞誕生自日本作家深澤真紀筆下。但這一概念真正大範圍流行還要歸功於日本東京一家市場研究公司的總裁牛久保惠美,她著有《“草食男”正在改變日本》一書,該書2008年11月出版。

牛久保惠美對位於東京和日本其它大城市的100名20多歲到30歲左右的男子進行訪問後總結出“草食男”的幾個主要特徵,首先,首先是“草食男”和他們的上一代相比對工作不是很在意;其次,“草食男”對時尚比較敏感,吃得不多以便保持身材苗條,這樣可以穿緊身衣;第三,“草食男”和母親的關係比較親密,經常和母親一起出去購物;第四,“草食男”對與女孩子約會興趣不大,對女性也沒多少興趣,更別提結婚生育,他們喜歡的是男人;最後,“草食男”對自己的錢看得比較緊,身上經常會帶著多家零售商的優惠卡,他們喜歡精打細算,做事有規劃。從這些特徵來看,“草食男”其實和傳統意義上女孩子非常類似,因此牛久保惠美認為“草食男”更準確地說應該被稱為是女性化的男人。

“草食男”的氣質類似女性當然也會和女人一樣愛美,“我遇到的很多這類男孩子都告訴我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住所,除非自己的髮型看起來很完美。 ”牛久保惠美說:“他們還告訴我如果他們的指甲看起來很漂亮那么自信心就會足很多。 ”為此,很多“草食男”都會去指甲美容店做指甲護理。另外,在日本性別界限的模糊也不是什麼新現象,日本幕府時代(1603年到1867年)就有過類似的男性。歌舞伎的女角全由男性演出,他們容貌出眾,因此成為男色的追逐目標。這些女形演員身著鮮艷的美麗女服,舉手投足間盡顯女性柔媚,漸漸成為女性化的男性。至此,無論是“女形”演員還是“陰間茶屋”的“游男”已經成為“女裝麗人”,游離在男性和女性之間。伊恩·布魯瑪稱他們為第三種性、一種綜合的理想美,這非常符合日本傳統審美觀“若即若離”的審美體現。當今日本的食草男、偽娘現象無疑與眾道文化有密切聯繫。對於出現年輕男性女性化這種現象,有人認為這對日本社會而言不是什麼好訊息,會損害日本社會的競爭力。不過也有人認為,“草食男”的出現不是什麼壞事,畢竟社會是多元的。

美歐狀況

在美歐,同樣存在這類爭議人群。2009年的美國選秀節目“美國偶像”,就捧紅了這樣一位亞軍。這個名叫亞當·蘭伯特的歌手,被稱為歷史上最富爭議的“美國偶像”。他嗓音華麗,常以深色的眼線、妖媚的眼神以及塗了指甲油的雙手出現在舞台上。喜歡他的歌迷為他尖叫,厭惡他的人批評他譁眾取寵,稱其顛覆了美國人的保守價值觀。

美國“當代心理學”網站曾刊登認知心理學博士和作家司考特·考夫曼的文章《雌雄同體、創造性和流行文化》,梳理了“中性化”在美國的發展。考夫曼說,早在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就用“Androgynous”(雌雄同體)一詞,分析了這一現象。文章特別提到了1984年的格萊美音樂獎在這方面的標誌性意義——在那次典禮上,極具“中性”特徵的喬治男孩和安妮·藍妮克絲競爭“最佳新人”的稱號,而麥可·傑克遜則一舉獲得7個獎。美國文化學者瑪莎·伯曼如此評價當時的傑克遜:“他來得正是時候:當時的美國文化剛開始學會包容並欣賞一個人身上可以融合兩種性別特徵。傑克遜給人的感覺是他可以融合各種元素:男性或女性,黑人或白人。”

文學作品

阮籍《詠懷詩》十二: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盻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衣裳。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吳均《詠少年》: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百萬市一言,千金買相逐。不道參差菜,誰論窈窕淑。願言捧繡被,來就越人宿。

張翰《周小史詩》∶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刑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猗靡,顧盻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劉遵《繁華應令》: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曼臉若桃紅。挾彈雕陵下,垂釣蓮葉東。腕動飄香麝,衣輕任好風。幸承拂枕選,得奉畫堂中。金屏障翠被,藍帕覆薰籠。本欲傷輕薄,含辭羞自通。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蛾眉詎須嫉,新妝遞入宮。

梁簡文帝《孌童》詩:孌童嬌麗質,踐董復超瑕。羽帳晨香滿,珠簾夕漏賒。翠被含鴛色,雕床鏤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袖裁連壁錦,床織細種花。攬褲輕紅出,回頭雙鬢斜。懶眼時含笑,玉手乍攀花。懷情非後釣,密愛似前車。定使燕姬妒,彌令鄭女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