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曆書甲子篇》說:“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正北,十二月。無大余,無小余。”對此,《史記索隱》說:“據此則甲寅之歲也。”《爾雅·釋天》則說:“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乾是也。歲明者,子醜寅卯辰巳牛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歲陽在甲雲‘焉逢’,謂歲乾也、歲陰在寅雲‘攝提格’,渭歲支也。”此謂天干為歲陽,地支為歲陰。為什麼乾支首元定於甲寅。《史記索隱》指出了天文學根據,說:“天元之始,於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若聯珠,俱起乾牽牛之初。......此則甲寅之元,天道之首。”亦即當年之十一月甲子日,時逢夜半冬至,斗建(北斗)所指為子,太陽、地球、月球三位在牽牛初年聯為一線,如同串珠之狀,其月球逢朔,其地球近日,真是千載難逢之際,放首定為漢太初曆的曆元,朝代年分為漢元封七年。
內容
乾支做為記時系統,用10個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紀年與紀日。用12個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來、申、酉、戌、亥來紀月與紀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是陽乾配陽支,陰乾配陰支,5個陽乾配6個陽支得出30個陽乾支,5個陰乾配6個陰支得出30個陰乾支,兩者相合陰陽60乾支,又稱為六十花甲或者六十甲子。其順序相配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王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王戌 癸亥
這六十花甲.便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記時結構.一時紀一個乾支,一天紀一個乾支,一月紀一個乾支,一年紀一個乾支,從黃帝時代開兒每60年一個花甲.周而復始,循環不絕,垂4000年而不衰,沿用至今而歲序不亂、《素問·天元紀大論》對六十花甲即甲子紀時結構進行了經典的介紹,文說;“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天之氣,六年為一周;地之氣,五年為一周.天地之氣相合,三十年為一周.陰陽之機相交。六十年為一周,這亦即古代所謂的氣數.《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又說;“五日謂之候,三侯謂之氣.六氣調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此講甲子記時一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三萬六千刻之法也。
簡捷查對法
乾支紀時用天干、地支來標記時序。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可單獨用於紀時,亦可配合紀時,而以配合紀時運用最多。乾支配合紀時簡稱乾支紀時,其法按乾支之序,每用一對乾支表示一個時間單位,即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周六十個單位,乾支每每相遇一次,其後復從甲子開始,如此循環往復。
紀年紀月紀時
天干地支簡稱乾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乾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乾,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乾配陽支,陰乾配陰支(陽乾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乾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曆己巳年,1930年是農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曆己巳年。我們在日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乾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曆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農曆乾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乾支便是乾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乾支;1991÷60=33餘11,年乾支序號數=11-3=8。查乾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乾支:1983÷60=33餘3,乾支序號=3-3=0,加上60,查乾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乾支紀月法
乾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乾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乾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乾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乾支,便可推知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