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信

田世信

田世信 (1941—)北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貴州清鎮中學教師、貴州藝術專科學校雕塑工作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員。擅長雕塑。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田世信在製作作品 田世信在製作作品

1941年3月8日生於北京。 1956—1964年就讀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預科及本科,學習繪畫及雕塑。1964年大學畢業分配貴州省清鎮縣一中任教。1978年調至貴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曾祖父曾在北京從事玉雕行業,開過玉雕作坊,即“玉器田”,他本人也因此對雕塑情有獨鍾,在創作作品當中,他即承襲了中國的傳統又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精華。而表畫廊此次有幸為大家籌得一展其作品風采,期望通過這次展覽能和大家共同分享。

作品風格

田世信 田世信

田世信在學期間,曾跟衛天霖、吳冠中學習,深受他們的影響。因此他在傳統的中國式雕塑作品裡融入西方近代雕塑的想法和實踐過程,是從在校時候就開始了。但直到今天,真正定位他作品的風格的,還是他長期居住在貴州山澗里的這段人生經歷,藝術家所處的環境畢竟會反映在他的作品當中。從學校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位於中國西南方的貴州,在那邊居住了25年的時間。因此他把在貴州的生活感悟很自然地表達在他的作品當中。他有些作品中,山澗地帶的人們的生活成為主要題材,並且吸收了當地居民們強烈的生命力和對自然的敬畏感。從激情出發,與內心深處的同伴產生共鳴,通過這種人的憐憫性,來表達對生活的小願望。把現實主義作為基礎,非常有內涵,又描繪了一種暗示,說明他的作品不是單純停留在唯物主義價值觀,是對人類實體的透徹的認識為根據的。

作品的評價

田世信的一系列歷史主題作品顯示了他的藝術在形式創造和精神表達上的成熟性。這是雕塑家由“野性”到“人文”轉型的完成,它說明在田世信的藝術之中“質”和“文”已經完成和諧與統一。這個系列的作品還顯示了雕塑家在文化人格的層面也完全站立起來了。這些作品在精神層面集中地體現出了雕塑家的人文理想和道德理想,體現出了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中“知識分子性”。在形式創造的層面上這些作品也更具有豐富性,它說明雕塑家在形式語言的創造上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間,在田世信對陳洪綬的創造性吸收上,說明他已經超越了雕塑藝術的範疇而進入“大藝術”的時空去尋找藝術的創造資源了。

人生經歷

1941年3月出生於北京,在京城的胡同里度過了童年、以及少年時代。1956年開始就讀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預科及本科部,學習雕塑及油畫專業。1964年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分配到偏遠的貴州省清鎮縣,在中學當了13年的中學教師,課餘畫畫,做些雕塑。1969年與在清鎮縣文化館工作的李夢虞結婚1971年長女田園出生1978年小女田禾出生

同年調貴州省藝術學校(現貴州省藝術學院)任教 12年,並開始了大量、持續的雕塑創作,這一時期所使用的材料以石、木為主。

1982年個人作品首次參展,其中作品《侗女》入選當年法國巴黎《春季沙龍展》,這是此國際性大展在解放後對中國發出的第一次邀請。同年,19件作品隨《貴州學習民族民間新作展》到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本人作品得到專家和美術界的關注和肯定,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次展覽中 11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年參加中國美術家訪問團,出訪非洲四國。1984年作品《譚嗣同》、《歡樂柱》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歡樂柱》獲銀獎並被美術館收藏1985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同年,與雕塑家劉萬琪共同成立貴州藝術專科學校雕塑工作室。任主任主持工作。開創了貴州省的雕塑藝術教育。1986年作品《歡樂柱》赴日本參加中國優秀作品展。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以木、石為材料的創作之後,開始了對陶製材料的探索。1989年《田世信、劉萬琪》雕塑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在京城引起較大的震動。同年秋,調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所。1992年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二十世紀中國》大展1993年與台灣山藝術林明哲先生結緣,《山風》入選《台灣海峽兩岸雕塑展》。同年,在昌平東小口蘭各

莊建立工作室,並開始對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大漆工藝在現代雕塑中運用的各種可能性進行一系列的探索。1994年中國美術館舉辦《94田世信雕塑展》。

同年,應邀出訪台灣。1996年應魯迅博物館邀請創作《魯迅與青年》群雕。1997年赴英國著名雕塑家摩爾故鄉考察。同年,在昌平興壽鎮下苑村重建工作室。

田世信雕塑作品 田世信雕塑作品

2007年與著名油畫家萬紀元、妻子李夢虞及田禾在墨西哥的特奧蒂華坎 1998年《魔力的牽引——-田世信雕塑展》在台灣高雄展出。同年,部分作品入選北京《中國當代美術 20周年啟示錄》展覽個人畫冊《中國當代藝術選集(5)——田世信》由台灣山美術館出版發行2000年出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攜全家赴地中海沿岸考察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遺址。

2001年春,作品參加中國文化部在巴黎舉辦的《中國現代水墨和雕塑展》。夏,應邀攜夫人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辦的《世界文化之峰》研討會。秋,應邀率領肖力、李向群、向京、蔡志松等十位雕塑家及作品赴法國參加《秋季沙龍》展。

2002年應邀為北京中華世紀壇創作《齊白石像》。作品《山音》之二參加《北京國際雕塑展》,並被北京五棵松國際雕塑公園收藏。應邀赴澳門參加《上苑藝術家邀請展》部分作品入選《世紀風骨——-當代藝術50家》大展同年,個人畫冊《田世信雕塑》出版。

2003年參加《首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2004年參加武漢《首屆美術文獻提名展》,並獲提名獎參加北京《第二屆世紀風骨——當代藝術名家展》

2005年北京《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上海《雕塑百年——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開館暨雕塑展》北京·廈門基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和平·繁榮巡迴展》.。

2007年與韓國表畫廊合作在北京舉辦《田世信雕塑展》,同時出版個人畫冊《田世信》參加北京《和而不同——中國當代雕塑提名展》,並獲學術獎參加成都《首屆中國職業雕塑家聯展》同年,應邀赴墨西哥參加《土與火的贊禮——中國陶藝精品展》。

2008年赴高棉考察吳哥窯文化遺址參加北京《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參加廈門《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代表作品《母與子》落戶北京奧運村森林公園。

2009年北京《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王者之尊》《田世信作品集》出版。

藝術簡歷

1982年木雕《侗女》參加巴黎法國春季沙龍首次邀請展,木雕《歡樂柱》《苗女》《歌》《節目》等二十件作品被該館收藏。

1983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同年赴東非四國訪問。

1984年木雕《獵手》等作品在北京展出木雕《歡樂柱》、鍍銅《譚嗣同》參加全國六屆美展。《歡樂柱》獲銀獎,並編入《中國新文藝大系》《譚嗣同》被美術館收藏。

1985年參加全國四屆美代會,當選中國美協理事。

1986年《歡樂柱》赴日參加當代中國優秀作品展。

1989年任全國七屆美展雕塑組評審《母與子》《高坡上》等三十餘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後《母與子》《老子》等六件作品為中國藝術館收藏。《對歌》《山風》等被北京國際藝苑收藏。10月,調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研究所。

1993年應貴陽及日本世代財團邀請創作《王陽明像》和《尹道貞像》,木雕《山風》參加海峽兩岸雕塑展,並被台灣高雄山美術館收藏。

1994年大型群雕《山音》(青銅)在中國美術館及台灣高雄、台北等地展出,被台灣山美術館收藏赴台灣考察任《雕塑》雜誌編委。

1996年應北京魯迅博物館邀請創作《魯迅與青年》組雕。

1997年赴英國莫爾故鄉考察作品《山路》等參加《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展覽》二月《秋瑾》《陽光》等四十餘件作品在台灣高雄舉辦《魔力的牽引—田世信雕塑展》《司馬遷》《大軀幹》等作品在北京參加《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周年啟示錄展覽》為北京中國民兵兵器裝備陳列館創作大型組雕《中國民兵》《中國當代藝術選集(5)——田紀信》由台灣山美術館編輯出版。

1999年任全國九屆美展雕塑組評審《唐女》《秦腔》等作品參加成都《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歡樂柱》入選《中國當代美術全集》《譚嗣同》入選《20世紀中國美術》大型畫冊。

2000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赴希臘、埃及等四國考察《漢宮秋月》《魯迅》等作品參加《面向新世紀:青島雕塑藝術館落成邀請展》。《山音》、《秦腔》《魯迅與青年》入選《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錄》高250cm的《大軀幹》參加杭州《2000年西湖國際雕塑藝術邀請展》並被收藏。

相關評價

李夢虞

我們幾十個藝術家先後來到上苑村,無論是買地、建房,還是租用村民的農家小院,一旦決定落腳到此,都對這個家的建造傾注了極大地熱情與精力。畫室、雕塑工作室、陳列室及居室建築的設計,室內空間的分配,家俱陳設的布置,還有室外庭院花木的布局,包括一架葡萄或葫蘆、一個小狗窩或小水池,藝術家們在辛苦的操勞中盡情地揮灑著自我的情致....。.可以說,每一處、每一件都是藝術家自由創作的作品,是藝術家追求自由價值與生命意義的產物。各家各戶各顯其能,風格各異,所以無論走到那一家,我們不僅能從繪畫、雕塑及工藝設計等作品中感受到藝術創作的自由心靈,也能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到藝術家們涵養自身的心態。

上苑村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自由創作的空間,也為藝術家營造了一個內外交流的視窗。這個視窗展現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特色,展現了現代藝術的風采,更展現了改革開放後在藝術領域內自由心靈的創作與交流。

從2000年開始,我們村先後舉辦過幾次開放展,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走訪上苑的人逐漸增多,一年四季人流不斷。這些年到我家來採訪的人很多,有全國各地的美術工作者和藝術院校的師生。有的教師把雕塑材質課放在老田的工作室現場講授,有的藝術家坐在老田的作品陳列室內進行有關美術專題的研討。中國文化協會每年都要多次帶領一些在中國工作的世界各國外籍人士前來參觀。還有外交部門常帶領外國藝術代表團或藝術院校的師生來採訪,如加拿大藝術代表團、敘利亞國家藝術代表團、印尼國家藝術代表團、泰國藝術研究院、美國藝術大學教授團、以色列訪華教授團、比利時國家電視台記者等等。還有的外國藝術家來村小住在農家院畫畫、做雕塑,如孟加拉畫家克什德·薩利姆、德國雕塑家埃格等等。

2000年應北京大學邀請來中國參加展覽的雕塑家埃格姑娘經北大介紹來我家創作,我陪同她走訪村民,在村里購買打木雕的木材,在老田的工作室里忙碌了十多天,順利完成作品,參加了北京的展覽。相處十多天,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我們相處十分融洽、友好。她臨走的前一天,我倆漫步在桃峪水庫長堤上,她用我能理解的手勢和簡單的英語單詞向我表白。她很喜歡上苑的自然環境,很留戀這個地方,她還要來中國、還有來上苑,當時激動地淚流滿面。我和老田進城參觀他的展覽後,我們就分別了。時過半年多,我家意外收到一件來自德國的包裹,打開一看,是埃格姑娘寄來的一件德國產的刨木頭的新工具。老田說他曾在埃格姑娘面前讚美過她的這件工具很好使,沒想到這姑娘竟如此細心,如此重情。

2001年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教授、雕塑家高橋·洋來訪。當時老田正請北京京雕漆器廠的王棟老師傅協助創作幾件大漆作品。高橋·洋在工作室看到這幾件作品很感興趣。因為他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當他看到老田放在室外做破壞性試驗的雕塑時,他對老田說:“你走在我們前面了”,並對老田深深鞠一躬,以此對老田的探索精神表示敬意。其實這不止是對老田,而且是對科學的尊重。臨行,他提出要一點王師傅自己調配的灰膏帶回日本研究,老田欣然相贈。

2003年世界著名法國雕塑家讓·卡度到中央美院進行學術交流之餘來到我家,他反覆漫步於工作室與陳列室之間,通過翻譯不停地與我們交談,細細品味著室內外的雕塑。告別時,我倆已送他至大門口,他突然轉身獨自疾步又一次進入陳列室,我們緊跟其後,只見他站在老田的一件陶製作品前,兩眼閃神卻默默無語。這件陶製品也是老田自己很喜愛的作品之一,可惜燒制過程中頭與身軀斷裂分成了兩截。見此狀,我問翻譯是怎么回事?翻譯說:“他太喜歡田老師這件作品了,所以又返回來再看看,他還想買下這件作品。”聽此言,老田順手拿起那個完整的頭像對讓·卡度說:“送給你,不用買。”他激動地緊緊地相擁老田,不斷地道謝與讚美。兩位老藝術家沉浸在興奮不已的境界。這是藝術審美的共鳴,是心靈相通的必然結果。因此,藝術是世界語,真正的藝術品,不僅屬於藝術家本人、本民族、本國家,還屬於全世界人類,屬於永恆的歷史。

2006年加拿大一位藝術家來訪,他面對老田的一件作品說:“這件作品很美,但如果不是在陳列室親眼見到作者,我絕不相信這是出自中國藝術家之手的作品。”聽他此言,我頗有感想。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僅給中國人民寫下了貧窮、屈辱的歷史,也為西方社會留下了對中華民族的偏見,再加上某些媒體的誤導,直到今天,某些西方人士還帶著百年前的偏見來看中國。其實,不少西方人士並不真正了解中國,更不了解中國的當代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需要創造,也需要交流。我們上苑藝術村這個藝術創作園地,作為一個獨特的視窗,但願她越來越堅實亮麗,越來越豐富多彩。

田世信作品賞析

作品

田世信 田世信
田世信 田世信
田世信 田世信

中外著名雕塑家

雕塑家指經過一定塑造專業訓練具有一定專業造型能力的雕塑工作者,專業意指專以塑造為主要創作手法的藝術家。現在讓我們來盤點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雕塑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