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

2.血小板計數減少,功能異常。 7.血清尿素氮及非蛋白氮升高。 其他檢查腎臟活檢,可見腎小球毛細血管及小動脈內有廣泛纖維蛋白微血栓,腎小動脈內皮細胞增生,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

概述

產後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postpartum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PHUS)也稱為產後自發性腎功能衰竭,系產後當天至10周發生不可逆急性腎功能衰竭伴血小板減少及微血管病性貧血,是一種比較少見、原因不明、預後不良、死亡率甚高的疾病。此病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

病因與發病機制

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口服避孕藥(乙炔雌二醇)、產程中套用縮宮素(催產素)、麥角製劑以及胎盤碎片的滯留等因素有關,還有人認為系機械因素。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發現有些患者血小板減少、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並在腎小球內有纖維蛋白沉積,妊娠及產褥早期母血中纖維蛋白原、第Ⅷ因子及血小板均增高,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尤其套用宮縮劑時,易局限性血管內凝血及形成微血栓,誘發腎皮質壞死或纖維蛋白沉積於腎小球。當紅細胞以高速度通過腎臟時,紅細胞機械地變形、碎裂致血管內溶血和釋放出較多的凝血活素,加速血管內凝血的進程,最終致腎功能衰竭。另有人認為妊娠期孕婦各系統都發生相應的生理變化,免疫系統也發生變化,分娩時,尤其產後大出血性休克的刺激下,原有免疫系統發生紊亂,紅細胞表面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體內原有的補體使紅細胞溶解,同時亦將輸入他人的同型紅細胞溶解。近來有人認為與PGI2缺乏有關。

病理

大體呈腎硬化。腎活檢顯示腎小球毛細血管和小動脈內有廣泛微血栓形成、內皮細胞增殖,基底膜增厚,腎內葉間小動脈和進球小動脈纖維蛋白樣壞死,系膜區擴大,系膜細胞增生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免疫螢光檢查證實在腎小球和小動脈內有纖維素,偶有β、C球蛋白沉積。某些病人抗血清中存在抗IgG和抗IgM抗體。電鏡下,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漿的中央部分擴大,而周圍部分變薄,有微粒狀或纖維狀的電子緻密物質沉著於基底膜,毛細血管管腔內被紅細胞和血小板堵塞。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

妊娠過程平穩,產後10周內發病,以經產婦多見,少數患者在起病前有一系列前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等,病情急劇,先出現高血壓和水腫,迅速發展至急性腎功能衰竭。典型者表現為發熱、少尿或無尿、血尿和血紅蛋白尿、管型尿,急劇進展的氮質血症,伴微血管溶血性貧血或消耗性凝血病,血小板減少。腎外表現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抽搐、癲癇發作和昏迷,常伴有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塗片有形態不規則的破碎細胞。
2.血小板計數減少,功能異常。
3.黃疸指數及血清膽紅質增高。因肝細胞有灶性壞死,凡登白試驗直接及間接均陽性,谷丙轉氨酶升高。
4.纖維蛋白原滴度少於1%,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高。
5.凝血酶原、凝血酶及部分凝血活素時間延長。
6.Coombs試驗陰性。
7.血清尿素氮及非蛋白氮升高。
8.尿肌酐清除率下降。

其他檢查

腎臟活檢,可見腎小球毛細血管及小動脈內有廣泛纖維蛋白微血栓,腎小動脈內皮細胞增生,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

併發症

孕期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妊娠急性脂肪肝、急性腎皮質壞死、產後心肌病和產後垂體前葉壞死等。

治療概述

迄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多數認為有抗凝治療指征,採用肝素及透析療法聯合治療。在及時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降低血壓,輸血及預防感染的基礎上,早期套用雙嘧達莫(潘生丁),注射PGI2。有報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在雙側腎切除後緩解,晚近有人報導用抗凝血活酶Ⅱ和血漿置換對改善腎功能有益,對不可逆性腎衰則需做長期血透或腎移植。國內報導血液透析應作為常規治療,配合輸新鮮冰凍血漿,合理套用抗生素及中藥製劑,有望改善PHUS的預後。透析越早越好,若無尿超過24h或少尿伴高血壓、抽搐,即可透析治療。

預後

本病發展迅速、預後差,有2/3患者死亡,多死於腎衰竭、心力衰竭、繼發感染和出血。多數患者以長期血透來維持生命,少數病情輕者,不需特殊治療而自行緩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