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消化不良

生理性消化不良

生理性消化不良是指由於新生兒的消化系統如口腔、食管、胃、腸、肝、胰腺、腸道細菌等都處於發育不成熟階段,在進食過程中,或者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不適症狀,一般嬰兒無清楚主訴,表現為哭鬧、煩躁不安等,父母可通過嬰兒大便和體徵表現等發現。

生理性消化不良
指由於新生兒的消化系統如口腔、食管、胃、腸、肝、胰腺、腸道細菌等都處於發育不成熟階段,在進食過程中,或者之後發生的一
圖片圖片
系列不適症狀,一般嬰兒無清楚主訴,表現為哭鬧、煩躁不安等,父母可通過嬰兒大便和體徵表現等發現。
具體部位詳述:
口腔: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發育不夠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乾燥,易受損傷和細菌感染;3-4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加,5-6個月時明顯增多。3個月以下小兒唾液中澱粉酶低下,不宜餵澱粉類食物。嬰兒口底淺,不會及時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發生生理性流涎。
食管:功能主要是:1、推進食物和液體由口入胃,2、防止吞下期間胃內容物反流。新生兒的食管呈漏斗狀,黏膜纖弱,腺體缺乏,彈力組織及肌層尚不發達,食管下段噴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流,絕大多數在8至10個月時症狀消失。嬰兒吸奶時常吞咽過多空氣,易發生溢奶。
胃:新生兒胃容量30-60ml,1-3個月是90-150ml,1歲時250-300ml,故年齡越小,每天餵食的次數就越多。嬰兒胃呈水平狀態,開始行走是胃呈垂直。胃平滑肌尚未完善,在充滿液體事物後易使胃擴張,由於噴門肌張力低,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且自主神經調節差,故易引起有門痙攣出現嘔吐。
腸:腸黏膜細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腸絨毛髮育良好,肌層發育差。腸系膜柔軟而長,黏膜下組織鬆弛。尤其結腸無明顯結腸帶與脂肪垂,升結腸與後壁固定差,易發生腸扭轉和腸套疊。
肝:年齡越小,肝臟相對越大。嬰兒肝臟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變,但易受缺氧,感染,藥物中毒等影響,引起病變。嬰兒時期的膽汁分泌少,故對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差。
胰腺:分為內分泌和外分泌兩類,前者分泌胰島素控制糖代謝,後者分泌胰腺液,內含各種消化酶,與膽汁及小腸的分泌物互相作用,共同參與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嬰幼兒時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極易受炎熱天氣和各種疾病影響而被抑制,容易發生消化不良。
腸道細菌:在母體內,胎兒的腸道是無菌的,生後數小時細菌即從空氣,奶頭,用具等經口、鼻、肛門入侵腸道,一般情況下,胃內基本無菌,十二指腸和上部小腸也較少,結腸和直腸細菌最多。腸道菌群受事物成分影響,單純母乳餵養兒以雙歧桿菌占絕對優勢,人工餵養和混合餵養兒腸內的大腸桿菌、嗜酸桿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所占比例幾乎相等。正常腸道細菌對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消化功能紊亂時,腸道細菌大量繁殖可進入小腸甚至胃內而致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