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膚皺紋產生原因
皺紋是皮膚老化的最初徵兆。《斯|諾|美|A|2|6》走在生物醫學美容最前沿皺紋進一步發展,會形成皺襞,即皮膚上較深的褶子。25歲以後,皮膚的老化過程開始,皺紋漸漸出現。出現的順序一般是前額、上下眼瞼、眼外眥、耳前區、頰、頸部、下頦、口周。 導致皺紋產生的原因很多,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皺紋與人體內在臟腑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則認為皺紋的出現與年齡、表情肌和重力有關。當表情肌收縮時,皮膚會收縮而出現皺紋。正常的、年輕的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和張力,當表情肌鬆弛後,皮膚會很快復原,使皺紋消失。人進入中年後,皮膚開始明顯老化,皮膚變薄、變硬、乾燥、張力降低。真皮彈力纖維變性、斷裂,使皮膚的張力和彈性降低,這樣,當表情肌鬆弛後,皮膚不能很快復原,久之則使皺紋"凝固"下來,表情肌不收縮皺紋依然存在。隨年齡增大,皮膚和皮下組織更加鬆弛,加上面部支持組織的萎縮或缺失,以及肌肉的鬆軟,皮膚將會在重力的作用下發生滑墜,形成更深的皺紋。
導致皺紋產生主要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機體衰老
皮膚是機體的一部分,當機體衰老時,皮膚也不可避免地老化,從而出現皺紋。
內臟功能失調
人體面部與人體其他部位一樣,需要營養,而人體內的營養物質是通過內臟的功能活動產生的。所以,內臟功能失調必然導致營養物質的缺乏,使面部肌膚失去氣血滋養而導致早衰,出現皺紋。
飲食不當
人體飲食過飢使攝食量不足,使體內營養物質匱乏,使面部肌肉失去營養,產生皺紋,長期飲食不平衡,可導致皺紋的產生。
情志不調
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面部肌膚失去血液的滋養,導致皺紋出現。
全身性因素
遺傳, 慢性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代謝障礙,內分泌功能異常,神經精神不正常,這些因素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皮膚營養失調,影響皮膚的正常代謝功能及活動。
局部因素
日曬,風吹及寒冷,皮膚乾燥,某些化學物質如酸鹼等的刺激,使皮膚失水,化妝品選擇不當。
生活習慣
面部表情過度誇張,如擠眉弄眼、愁眉苦臉等,吸菸,運動少,均可誘發皺紋。
除皺術的發展
祛皺術早在1901年提出,早期祛皺術的方法就是切除頭面部多餘的皮膚,然後通過直接關閉切口所產生的張力來繃緊皮膚。但手術創傷大,術後恢復時間長,維持時間短。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MAS)在1974年被發現,開創了第二代基因除皺術,從此分別通過提緊皮膚和“淺筋膜”的祛皺新技術開始了。但這仍局限於傳統手術切除方式,且該手術難度不斷加大,對患者所造成的痛苦及遺留疤痕也越大。 1988年,美國醫生Psilla又提出隨著年齡增大,顱骨的體積在縮小,面部的軟組織也在整體鬆弛下移,故光拉緊皮膚筋膜還不足以徹底去除皺紋,還應將下垂的面部表情肌止點上移,據此提出了骨膜下除皺的概念,人稱第三代除皺術。近20年來,隨著醫學人員對面部解剖結構的不斷深入研究,基因除皺術式不斷得到改進、發展,高新技術(雷射、內窺鏡等)也不斷套用於基因除皺領域,使的基因除皺術越來越有針對性,選擇的餘地也越來越大,無疑,這是美容患者的一大福祉。1997年,Hoefflin提出了擴大的頸闊肌淺面面部提升術,同年我國著名除皺專家胡勁松教授提出了HS全顏面提升術,率先將顯微外科技術套用到了基因除皺領域。在近幾年,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面部眼角紋、魚尾紋、鼻唇溝紋及面部皮膚鬆弛上。醫生們想盡辦法要通過牽拉來恢復面部的年輕化。現歐美祛皺技術已成功將內窺鏡技術和高分子材料結合套用,使治療時間縮短至30分鐘左右,病人痛苦大大減小,治療完成後即可正常生活、工作,故稱午間生物除皺。在歐美地區,午間生物祛皺因其治療時間短、治療效果明顯、維持時間長等優點,在40歲左右中年人中極為盛行,並形成一種面部年輕化的風潮。目前國內開展的醫院有伊美尚赴朝整形美容醫院的李箭醫生。
基因除皺最有效的方法
基因除皺最有效地方法是手術。
適宜年齡
基因除皺手術的適宜年齡為40一60歲。手術不能阻止老化的發展,但能治療和預防老化的徵象。近年30-40歲者要求做基因除皺術的人增多,但一般僅列為小範圍局部手術的相對適應症。
術前準備
病史:大部分除皺病人需住院治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
②用藥史,如曾服用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維生素E和激素類藥物者,應停用10天方可手術;
③吸菸史,吸菸者應於術前2周戒菸;
④月經史,手術必須避開月經來潮期。
術前照相
包括面頸部正位、側位及45度角斜位、頸闊肌位等,以及為了觀察對比動力性皺紋的分布和程度拍靜、笑狀態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