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準備生活說
斯賓塞是19世紀中後期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準備生活說”的思想(也稱作“教育預備說”)。在斯賓塞看來,教育應當教導一個人怎樣生活,使他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科學知識,為完滿的生活做好準備。根據人類活動的重要程度,斯賓塞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準備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準備間接保全自己的教育,準備做父母的教育,準備做公民的教育,準備生活中各項文化活動的教育。這是制定一個合理的課程體系的出發點。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條件下學習最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識。他明確提出,教育目的是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人們怎樣生活,教會他們運用一切能力,做到“對己對人最為有益”[英]斯賓塞著,胡毅譯:《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7頁。 。他指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作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批判一門教學科目的唯一合理辦法就是看它對這個職責盡到什麼程度。”又說:“我們有責任把完滿的生活作為要達到的目的擺在我們面前,而經常把它看清楚;以便我們在培養兒童時慎重地針對這個目的來選擇施教的科目和方法。”斯賓塞《教育論》,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419頁。斯賓塞指出:“如何經營完善的生活?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應教導的一件大事。為我們完善的生活作好準備,乃是教育所應完成的功能;一種教育課程是否合理的判斷,就要看這種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為準。這就是斯賓塞關於教育與生活關係著名的“準備說”。斯賓塞已經意識到了教育與個人生活世界內在的一致性,主張教育應像個人在自己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成長一樣,採取自我教育與自然教育的方式。斯賓塞的教育理論為批判當時的經院主義教育而提倡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教育領域重視科學教育打下了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兒童哲學的進步,斯賓塞的“教育準備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判。斯賓塞的“生活預備說”體現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教育而獲取個人幸福的現實要求。
教育適應生活說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滿於斯賓塞為完美的生活做準備的教育觀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的著名觀點。與斯賓塞不同,杜威反對將教育視為為未來生活的準備。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論述“什麼是學校”時指出,“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這就是杜威關於教育與生活關係的著名的“過程說”。他認為,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本身,是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和積累。他認為,一旦把教育看作為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經驗、責任和權利,而忽視兒童此時此刻的興趣與需要,把兒童置於被動地位。因此,他主張應該把教育理解為教育生活,並提出“教育即生活”。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學校教育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活情境作為其主要內容,教兒童適應眼前的生活環境,也就是培養能完全適應眼前社會生活的人。教育領域的許多失敗是由於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的原則。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要取決於遙遠的將來,這些事情只是為將來預備而已,結果它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所以,改變教育的這種狀況就需要從學校的改造做起:學校必須呈現現實的生活。學校應當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種雛形的狀態。學校生活作為簡化的社會生活,就應當從家庭生活里逐漸發展出來;隨著兒童的成長,再從家庭生活逐漸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杜威進一步指出,從兩個方面來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繫:一是教育即生長,從兒童生長的角度重視兒童的生活世界。二是學校即社會,從學校變革的角度重新考慮兒童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