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男,1916年11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西南農業大學外語系教授,1937年光華大學土木系肄業。抗戰中,因車禍右肱骨折致殘。1939年考入中央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任南開中學歷史課教師,相輝文法學院文史系講師。解放後,任西南農學院政研室講師。主講社會發展史。1952年春,調往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進修。1954年夏畢業後,仍回西南農學院,任俄語教研組講師。1959年兼教俄語、英語。1979年任外語教研組副教授,1988年任外語系教授。教學工作以外曾參加省市教育工會籌備工作,曾任重慶市教育工會委員,九三學社重慶市委常委。現任九三學社重慶市委顧問。中共優秀黨員。
主要成就
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以來從個人經歷以及50餘年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深感教育的目的在於作育英才,在於盡其用,在於提高人的整體素質。50年化批判單純技術觀點,雖然收到一定成效,但未觸及教育的根本問題。70年代應試教育開始衝擊教育陣地,以至知識的積累、傳授,僅為個人的升學就業服務,忽視理想道德教育。80年代以來四有教育逐漸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素質教育的更代應試教育以及情感智慧的著意培養,決非指顧之間所能奏效。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素質教育必須注重適應於實踐的能力,注重潛在的智力的開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使每一個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以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