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駱文化

甌駱文化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江南以及嶺南各地居住著眾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統稱“百越”。甌駱是西甌、駱越的簡稱,是戰國至漢代百越族群中活躍在嶺南的兩大部族。從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看,西甌和駱越是“百越”中的兩大重要支系。西甌人主要生活在今廣西西江中游及靈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駱越人則主要聚居於今廣西左右江流域、雲南省東部、貴州省西南部以及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秦統一嶺南後,西甌、駱越聚居的廣西地區隸屬桂林郡,秦末漢初,又一度納入南海郡尉趙佗所建的南越國,直至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並在該地重設九郡,嶺南的郡縣制才最終穩定下來。甌駱地區屬於當時的蒼梧、鬱林與合浦三郡。

甌駱文化

是指西甌和駱越的簡稱。戰國秦漢時期,江南以及嶺南各地居住著眾多的越人,因其支系繁多,被統稱為“百越”。《漢書·地理志》臣瓚註:“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西甌和駱越是“百越”當中的兩大主要支系,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這個廣西和越南北部。實際上,遠在商周時期,嶺南就與中原有著密切的聯繫,越人的活動範圍就達到了湖南江西一帶。

甌駱文化的特徵

例如賽龍舟一俗,很多人認為這是戰國時代楚國人為紀念屈原而演繹下來的習俗;也有人認為賽龍舟是古代吳越人祭祀他們崇拜的“龍”時所舉行的一項活動。
商周時期這一地區的越人,保留了先民崇鳥的遺俗,《越絕書》與《吳越春秋》等古籍書記載的越地“鳥田”之事,是東南越人崇鳥的一個寫照。八十年代初浙江紹興306號戰國墓出土的一件銅屋模型,其屋頂柱上的大尾鳩鳥雕塑,更被人認為是古代越人崇鳥的鳥圖騰柱而備受關注。
蛇靈信仰是古代百越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以閩越人為首的蛇圖騰崇拜,更被古籍冠以“東南越,蛇種”的著名稱號。近現代考古發現的不少資料,進一步印證了越人崇蛇的事宜。
銅鐸在古代既是一種青銅樂器,同時又是一種禮器或祭器,除了充當樂器具之外,在許多場合,往往還被人們做為祭器加以使用。古代百越民族以銅鐸做為祭器的例子也不少見。在福建南安縣,曾出土一批青銅器具,其中有類似小鈴的樂器,這些樂器也非實用物,其與春秋時期當地越人的原始宗教祭祀當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古越人以這些樂器入祭,可能與娛神、禮神有直接的關係。
乾欄建築是環太平洋地區一種頗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其以高腳、底層透空不居人為特徵,浸潤著濃烈的海洋文化特性。這種建築的起因主要是受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在多雨多澇的沿海地區,為了防潮防濕防水,在很早的史前時期,環太平洋沿海的原始居民們就已經十分聰明地採用了這種實用的建築方式以安居。在中國南方各地,這種乾欄式建築可謂從古至今,屢見不鮮。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等沿海區域,眾多的鄉村居民村寨乃至村頭的穀倉草垛,都保留了乾欄建築。這些建築物無一不是高腳、底空,保持了幾千年來傳統的建築風格。古代越人活躍的商周秦漢幾百年間,同樣建有大量的乾欄建築。在廣州漢墓中曾出土不少乾欄式建築模型,從中可以依稀追溯南越人的民居建築風貌。
古越人的拔齒習俗,可以遠溯到史前時期的先民身上。考古發現的資料表明,江蘇邳縣大墩子、上海崧澤、福建閩候縣曇石山、廣東增城金蘭寺、佛山河宕、台灣恆春墾丁、屏東鵝鑾鼻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程度不同地發現人為拔齒痕跡。越人的拔齒習俗,見於《管子》等古籍之載,如《管子》曰:“吳乾戰,……摘其齒。”乾指乾越,其載十分明確。在中國南方眾多的越人後裔民族中,拔齒習俗得到廣泛的流傳。
古代越人的文身習俗流行廣泛,十分著名。中國上古時期的不少古籍對此有眾多的記述,如《墨子·公孟》載:“越王勾踐,剪髮文身。”《戰國策·趙策》載:“被發文身錯臂左任,甌越之民也。”《山海經·海內南經》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
在社會文化交流方面,古代越人的各種宗教祭祀活動及其連帶的一些社會習俗如建築習俗、埋葬習俗、拔齒習俗及文身習俗等,都先後從不同渠道傳入或影響著周邊地區。時至今日,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後人不能完全感受到古越文化東傳的強大影響力,尤其在鳥靈信仰、蛇神信仰及拔齒、文身習俗等方面,讓人深深感受到了百越文化博大精深的偉大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